社區“小書記” 為民“大情懷”——記州人大代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淑清

街頭巷尾,有她辛勤忙碌的身影;群眾家中,有她真情實意的關懷;辦公室里,有她伏案疾書的鏡頭……她就是州人大代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淑清。
24年來,王淑清以社區為家、視居民為親人,以“領頭雁”的擔當團結帶領轄區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將社區建設成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幸福家園。作為州人大代表,她傾力搭建黨群“連心橋”,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曾經的落后社區打造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典范。在她的帶領下,丹英社區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社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兩項國家級榮譽;其本人也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等稱號。
扎根基層,當好群眾貼心人
“王書記,干休所附近的排洪溝需要疏通一下。”
“王書記,我們小區的道路破損了,需要維修?!?/p>
……
每天早上,王淑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區里走一走、看一看,和社區居民拉家常、聽訴求。“這是了解社情民意最直接的方式?!?王淑清說,只有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問題和需求,才能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
扎根社區多年,王淑清始終心系社區建設,情牽民生改善,成為大家心中的“貼心人”。翻開王淑清的工作日志,上面記錄的都是社區工作的點點滴滴:社區需要改造,居民不愿出錢,她以個人名義為施工方打下欠條,修好了路、清理了垃圾、拆除了違建,提升了社區環境;老舊小區暖氣管道破裂,她連夜協調維修,解決了300多戶居民的供熱問題;民防公寓102戶居民多年辦不下房產證,她奔波多方協調,最終讓居民拿到“紅本本”……像這樣為民辦實事的事例還有許多?!爸灰欣щy,就找王書記,準沒錯?!?王淑清已經成為社區居民口中排憂解難的“救火員”,正是憑借著這股“磨破嘴、跑斷腿”的韌勁,她在居民心中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大家的信賴。
創新服務,架起民族團結 “連心橋”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丹英社區的留守兒童逐年增多。王淑清發現,這些孩子課后無人看管,學習生活面臨困難,于是組織社區黨委、居委會、關工委成立“關心留守兒童七人領導小組”,打造“蒲公英之家”,為孩子們提供課后輔導和心靈關懷。
“蒲公英之家”建成后,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的教育管理問題,更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王淑清主動擔任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從生活到學習,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她的帶動下,延邊大學的學生、退休教師、軍嫂等紛紛加入志愿者隊伍,70余名留守兒童有了“代理軍爸爸”“社區媽媽”和“大學生哥哥姐姐”。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動情地說:“代理軍爸爸一直照顧我的孫女,現在孩子變得開朗多了,他是我們最親的人!”如今,“蒲公英之家”已成為省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為邊疆民族地區的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樹立了標桿。
在軍民共建方面,丹英社區與駐地部隊達成共建協議,每逢節日,王淑清都會組織各族居民到部隊舉辦聯歡會,送去親手腌制的朝鮮族特色的咸菜;戰士退伍時,她會帶著各族群眾歡送,讓軍營與社區“魚水情深”。同時,駐地官兵也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形成“軍民團結一家親”的生動局面。
履職盡責,做好群眾代言人
肩負著州人大代表和社區黨委書記雙重身份,王淑清深知這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她堅持聽民聲、聚民意、代民言,努力做到站位有高度、建言有力度、服務有溫度,展現出新時代人大代表的風采。
為了當好代表、履好職,王淑清將提升自身本領作為重中之重。閉會期間,她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調研、走訪,收集社情民意,形成高質量的代表建議。多年來,她累計提交意見建議21件,推動解決了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規范化等民生問題。同時,她還積極參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草案)》意見征求工作,為延邊民族團結進步法治化建設貢獻力量。
在2024年延邊州“千名代表進千村(社區)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中,王淑清化身宣講員,通過“炕頭宣講”“板凳宣講”等接地氣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居民講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如今的丹英社區,民族團結已融入百姓日常:活動室里,各族老人同唱《中華民族一家親》;“紅石榴之家”展廳中,青少年沉浸式學習共同體理念;社區打造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路,成為展示民族團結故事的“窗口”。此外,王淑清還推動成立了“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推廣丹英社區民族團結工作模式。
“人大代表就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黨委政府的殷切囑托,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深切厚望。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就必須為人民謀求利益。” 王淑清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她將繼續做好促進民族團結的表率,服務好各族居民,做好各項民生工作,為推進延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