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傳播優秀案例展播(三)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新興村的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返鄉青年楊雪琴(網名“延邊小楊一家”)用手機鏡頭記錄著多民族共居的煙火日常。從插秧互助的鄰里溫情到各族村民共慶佳節的團圓時刻,從特色農品的直播帶貨到跨越山海的民間交流,這位2025年延邊州第三批“正能量網絡名人”、第四屆“云上延邊”推介官以真實鮮活的短視頻內容,在網絡空間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指尖傳播中深植人心。

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變革,為民族地區故事傳播提供了新路徑。2019年末,楊雪琴返鄉開啟自媒體創作,以“三農”內容為切入點,聚焦延邊農村多民族和諧共生的生活場景。她的視頻里,既有幫香港鄰居種向日葵的互助畫面,也有制作朝鮮族石鍋拌飯、腌辣白菜的非遺美食傳承,更有臘八節蹭飯、聯合置辦年貨的跨民族團圓場景。這些源于日常的樸素片段,累計收獲超千萬次播放量,讓50多萬粉絲通過屏幕讀懂延邊的民族風情,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暖底色。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份扎根延邊的感恩之心,轉化為帶動各族群眾共富的實際行動。2000年初,楊雪琴一家從安徽遷至汪清縣新興村,在糧庫倒閉、生活困頓之際,得到全村各族村民的無私幫扶——鎮里送來救濟物資,村民們湊齊兄妹倆的學費。自媒體走紅后,她始終堅守初心,以高于市場價收購村民的大米、蘑菇等農品,將滯銷黃豆加工成小包裝網售,讓村民每斤多賺1元多;更創新訂單生產模式,構建穩定的購銷鏈條,讓各族村民在電商浪潮中共享發展紅利。

線上的情感共鳴,最終轉化為線下的交往交融實踐。2023年5月,香港退休總警司曾財安被視頻中淳樸的民風吸引,跨越山海到訪新興村,與村民在大院里燒烤,結下深厚情誼,隨后在村里置業定居。2025年,楊雪琴受邀赴港做客。楊雪琴舉辦婚禮時,曾財安不僅遠道而來為她證婚,更帶領30余名香港警察歷史學會會友探訪延邊——參觀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小汪清抗日游擊根據地,考察圖們、琿春等地的文旅資源,用自制畫冊向香港同胞推介延邊魅力。此外,山東、河北等地的網友也紛紛慕名而來,在品鑒美食、共話風土中增進民族情誼,讓自媒體平臺成為連接內地與香港、城市與鄉村的文化紐帶。

如今,“延邊小楊一家”的鏡頭下,不僅有延邊的綠水青山與特色文化,更有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生動實踐。千萬次播放量的背后,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持續提升,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網絡空間的深度傳播。這場始于指尖的傳播實踐,正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讓民族團結之花在云端綻放,讓同心筑夢的力量在交流中凝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