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傳播優秀案例展播(一)

在琿春市板石鎮,漢族、朝鮮族群眾世代聚居的新農村,曾因地處邊境、產業薄弱陷入“青年外流、村落沉寂”的困境。如今,隨著80后村黨支部書記昌忠亮的短視頻賬號“新農村昌書記”走紅網絡,這個多民族村落憑借真實鮮活的“云故事”打破信息壁壘,不僅從“地圖角落”變身“網紅村”,更在網絡空間凝聚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合力,走出一條民族團結進步與興邊富民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2024年10月,面對村落發展難題和民族文化傳承挑戰,昌忠亮牽頭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開設賬號,以“展現邊疆生活、聯結民族情感、推動共同發展”為定位,用鏡頭記錄鄉村變遷。“大家好,我是昌書記!”親切的開場白搭配農家小院翻新、延邊水稻收割等實景畫面,讓這位實干書記迅速收獲網友青睞——山東網友點贊“東北干部接地氣”,浙江網友留言“為民服務的好書記”,江蘇網友感嘆“解決住房難題還帶動經濟,太牛了”。短視頻中,朝鮮族傳統紋飾裝點的民宿、金黃稻田里的勞作場景、鄰里互助的溫情瞬間交織呈現,既打破了基層干部與網民的距離感,更讓全國網友直觀感受到延邊邊境多民族聚居的和諧風貌。

以網為媒,昌忠亮帶領村民將“云端流量”轉化為“線下實效”。在閑置農房改造中,他們深度融入琿春地域特色與朝鮮族民俗元素,打造“一院一景”的特色民宿,從內飾布置到庭院設計都精準對接都市人對鄉村生活的需求。短視頻記錄的舊屋翻新全過程引發熱議,“組團養老”“求租房源”的留言刷屏評論區,不少網民千里迢迢前來探訪。針對游客需求,村里提供一對一定制服務,匹配合適農房。最近,面對網民的大量咨詢,昌忠亮索性在村委會門口開起了直播,回答天南海北網民的提問,用真誠互動讓“云端熱度”變成實實在在的“線下留量”。

產業振興是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通過短視頻引流,新農村48間閑置房屋被成功盤活,年租金平均翻5倍,45間已出租入住35人,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顯著提升。該村還開發“桃園采摘+藏香豬美食+民俗體驗”深度游線路,吸引北京、上海等地游客沉浸式體驗,延邊大米、土雞等農特產品銷量激增,累計幫助農戶增收1萬余元。更令人欣喜的是,“新村民”的到來為村落注入新活力:他們通過社交圈推廣優質延邊大米,帶動日常消費增長,呼朋引伴游覽防川景區、渤海古鎮;技術人才主動填補電工、木工等崗位空白,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還有的“強強聯合”,出資金、出技術,為村里謀劃發展特色產業。

賬號運營僅半年,便收獲1.2萬粉絲,目前已增至1.7萬,《農戶房屋初考察》單條播放量達45.3萬,多條視頻點贊過千。如今的新農村,不僅吸引了投資者注入資金和理念,完善基礎設施與旅游服務,更成為周邊村落的“標桿”——孟嶺村、柳亭村主動“蹭鏡頭”,周邊鄉鎮紛紛來“取經”,形成輻射帶動的流量紅利。從閑置農房到網紅民宿,從傳統農業到多元產業,昌忠亮用短視頻架起邊疆與外界溝通的橋梁,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網絡空間與鄉土大地生根結果,為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興邊富民寫下了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