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育苗忙
眼下,已進入水稻育苗時節,為確保春耕的順利進行,全州廣大農民適時開展水稻育苗工作,處處呈現出一派人勤春早的忙碌景象。
4月9日,記者在和龍市東城鎮普成村村民李金波家看到,十幾名村民在李金波的指揮下,正有序地進行水稻育苗工作。
李金波家共有9公頃水田,為了不耽誤農時,天剛一放亮,過來幫忙的十幾名村民就干勁十足地投入到勞作中。今年,李金波選擇了干籽下床的育苗方式。他笑著對記者說:“以前育苗習慣泡種下床,雖說能提早兩天出苗,可準備的過程太繁瑣。前陣子聽了農技推廣部門的培訓課,才知道干籽下床和泡種下床的出苗率沒有差別,這樣操作節省了不少事。”
在育苗大棚里,農機手王東近正操控一臺靜音的電動播種機平穩地運行。在播種機后方,村民們分工明確、默契協作,有的村民將育苗盤擺放得整整齊齊,有的裝填土,還有的仔細調整育苗盤和補充土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行行排列有序的育苗盤迅速布滿大棚地面,仿佛一幅規整的“希望拼圖”。
“今年3月以來氣溫偏低,育苗比往年稍晚了些。”李金波說,“最近氣溫回升,就趕緊抓住時機開始育苗。干種育苗只要保證水分供應,一周左右就能出苗。”順著李金波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兩根粗大的水管沿大棚頂部鋪設,水管上均勻垂下的噴嘴,如同一個個可愛的小葫蘆。李金波自豪地說:“現在科技發達,澆水都是電腦控制,不僅節省人力,還能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精準供水,科學又高效。”
近年來,李金波采用訂單種植模式種植水稻,從種子訂購到糧食銷售均由合作的企業操作,自己不用操心。李金波對這種合作模式十分滿意:“訂單模式特別靈活,市場價格高時,水稻可以直接推向市場;市場價格不理想時,就按合同約定賣給合作企業,沒有強制約束,完全不用擔心銷售問題。”
在大棚的另一處,村民劉西偉正往運土車里裝土。他一邊干活一邊和記者交流:“我家有10公頃水田,打算11日開始育苗。春耕時節農活兒多、人手緊,雇工不好找,所以,我們幾家農戶就換工互幫互助,這樣就解決了春耕用工難題。”
當日,延吉市朝陽川鎮太東村龍太風谷物種植專業農場的育苗棚內同樣熱鬧,農場負責人金永男和幾名村民正在進行水稻育苗。隨著最后一個育苗盤擺到地里,金永男按動遙控按鈕,自動化澆水系統啟動運行,均勻細密的水珠灑落在苗床上,為稻種的萌發提供充足水分。在完成澆水工序后,村民們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薄膜覆蓋苗床。金永男一邊幫忙覆膜一邊說:“覆蓋薄膜很關鍵,就像給苗床蓋了一層‘保濕被’,它既能有效保持土壤濕度、減少水分蒸發,又能提升苗床溫度,利于稻種發芽生長。”在眾人的默契配合下,苗床很快就被塑料薄膜覆蓋得嚴嚴實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忙的場景正在全州廣大鄉村上演。據氣象部門預測,4月中旬我州將迎來持續晴好天氣,全州水稻育苗也將進入高潮期。在這片承載了千年農耕文明的黑土地上,新時代農民正用智慧與協作書寫著“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嶄新篇章。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牛澤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