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第一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次年的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但是,“新質生產力”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廣大干部群眾心目中,還存在著片面、狹隘的理解。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既要全面、準確,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新生事物。
一、新質生產力產生于傳統產業,又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
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其健康發展關乎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從不同產業之間關系來看,傳統產業是形成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基礎和前提。傳統產業能夠通過與新技術的結合實現優化和升級,必須厚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
無論是戰略新興產業,還是以高新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表現。以郵輪為例,世界上最早的郵輪是英國冠達郵輪公司的“不列顛號”。1840年,英國冠達郵輪公司的“不列顛號”蒸汽輪船作為世界上第一艘定期跨大西洋郵輪開始運營。而后名聞天下的“泰坦尼克號”于1912年首航。中國的愛達·魔都號郵輪于2023年6月6日下水。可以說,中國“愛達·魔都號”與當年英國的“不列顛號”、“泰坦尼克號”郵輪相比已經有了質的改變,但正是在前人的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中國的愛達·魔都號。
二、新質生產力與政府扶持密不可分
有些人認為,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發展靠競爭得以生存,競爭同時帶來技術進步。這些觀點來自英國古典經濟學。亞當·斯密《國富論》中說:“我們有充分的把握相信,自由貿易無需政府關注,也總會提供我們需要的葡萄酒。我們也同樣有把握相信,自由貿易總會給我們提供無論在商品流通還是在其他用途上我們能夠收支的全部金銀。”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任何一派經濟學的理論都必須有它能夠實現的現實基礎,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必須是基于完全自由的國際市場經濟。
但自從美國于2018年開始對中國實行制裁以來,全世界的市場經濟秩序被打亂了。基于市場失靈理論,市場機制無法通過自身解決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面臨的所有難題。歷史發展表明,政府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主體,政府干預對一國科技創新、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正因為現在的市場秩序被人為破壞,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國政府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正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三、不能割裂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關系
有些人認為新質生產力是全新的生產力質態,與傳統生產力毫無瓜葛。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一切新生事物都無一例外地孕育于舊事物。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并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例如,智能制造是在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制造業的精密工藝為智能制造提供技術支撐。
1846年,馬克思在給友人的信中談到:“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我們必須明確,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變革又繼承。如果割裂了新舊事物的聯系,就會中斷事物的發展進程,陷入形而上學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