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縣亮兵鎮打造“五色產業帶”,構建“一色一鏈、五色生金”產業矩陣——小體量也能賺“真金”
農家院兒里的樹莓紅得發亮、綴滿枝頭,田壟間的人參舒展著油綠的葉片用力向下扎根,圈舍里的人參蛋雞你爭我搶、吃得正香,菌棚中的黑木耳悄然開成一朵朵“黑牡丹”……秋日的安圖縣亮兵鎮,山野間躍動著五彩斑斕的生機。
近年來,亮兵鎮以“紅色漿果、綠色山菜、金色藥材、黃色畜禽、黑色菌類”為核心打造“五色產業帶”,構建起“一色一鏈、五色生金”的產業矩陣。產業矩陣中,有規模化項目撐底氣,更不乏小體量種養顯活力,讓農戶以小面積參與、小規模投入,也能穩穩賺到“真金”。
紅色漿果:庭院“微種植”讓增收多條路
金秋送爽,亮兵鎮的田野彌漫著醉人的果香。新城村、新勝村、會財村、大西村的桃李種植園正迎來一年中最絢爛的盛景,1.6萬余棵果樹迎來大豐收。
據介紹,亮兵鎮僅這4個村的桃李子年總產量就穩定在9萬余公斤,年總產值突破45萬元。許多種植戶主動對接周邊村莊的閑置勞動力,讓很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隨著桃李子產業的蓬勃發展,亮兵鎮明確“漿果小鎮”建設目標,大力建設“紅色漿果”產業帶,進一步深耕樹莓、藍莓等特色果品的開發,積極探索更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今年初,亮兵鎮與安圖盛園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全域庭院樹莓種植項目。企業提供優質種苗和技術指導、負責統一回收銷售,確保農戶實現“當年種植、當年收益”。根據規劃,亮兵鎮將用三年時間建成覆蓋千畝的“紅色漿果”產業帶,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推動“紅色漿果”種植從“小打小鬧”的庭院經濟向規模化、市場化轉型。
綠色山菜:小投入做出“大文章”
自2020年起,亮兵鎮推行“黨支部+村集體+種植戶”模式,建設溫室大棚發展“綠色山菜”種植產業,帶領村民走上增收致富新路。
亮兵鎮以大西村刺嫩芽種植基地為核心,輻射周邊村莊,有效盤活零散、閑置大棚與小塊耕地,讓“方寸地”“閑置棚”都成為“聚寶盆”。小投入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激發了“嘗試一番”的積極性。在全鎮“綠色山菜”種植產業中,新勝村5戶種植1公頃、新城村2戶種植0.4公頃、南溝村1戶種植0.1公頃……哪怕是一家一戶幾分地的小種植也能融入產業鏈,用“小體量”蹚出了增收新路徑。
金色藥材:大田里種出 “高價值”
在亮兵鎮大西村的田間地頭,安圖金鑫人參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參棚整齊排列,格外引人注目。走進其中,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營養調配方案隨處可見,充分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定位。
亮兵鎮投資3000萬元實施6年生人參高質量種植項目,發展以大田人參高質量種植為主的“金色藥材”產業。項目采用科學規劃、分階段推進模式,目前已投資500萬元,完成了土地租賃、現代化設備購置、土壤改良、參棚搭建以及8公頃人參種植等工作。計劃至2028年每年投入500萬元,通過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嚴格把控人參生長全周期,打造綠色、有機、高品質人參種植基地,以高標準生產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黃色畜禽:“房前屋后”變“生金之土”
每天一大早,新城村村民許世芳家的院子里便嘰嘰喳喳地熱鬧起來。
“這么多小雞都等著吃食呢,連起床都有動力。”許世芳說笑間,將混著苞米面、青菜葉的雞食倒在食槽里,輕敲幾下盆沿兒,幾十只毛色發亮的小雞就從四面八方飛奔而來。
今年初,新城村投入9600元為58戶村民免費發放雞雛,每戶分發13只,幫助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搞起“小養殖”。許世芳說,她的父母和公婆身體不好,將小雞都交給她集中飼養,再過不久,這些小雞就能生蛋賣錢了。
庭院雖小,大有可為。亮兵鎮依托安圖縣匯財生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開發人參蛋雞養殖項目,大力發展“黃色畜禽”產業。目前已完成投資150萬元,購置雞雛2.5萬只、飼料150噸、人參料渣6噸及其他保健藥物等。在全鎮開展綠皮蛋雞養殖項目,利用村集體資金進行補貼,鼓勵農戶利用庭院養殖綠皮蛋雞,同時與企業對接統一回收綠皮雞蛋,目前全鎮養殖綠皮蛋雞1700余只,預計戶均增收1000元,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將成為不可小覷的“生金之土”。
此外,亮兵鎮還引進清真黃牛全產業鏈項目,建設黃牛養殖基地及三型清真屠宰場。
黑色菌類:種出“不占田的財富”
在亮兵鎮青林村村民楊振國家的大棚里,一排排黑色的木耳從菌棒上“鉆”出“頭”來。“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加上木耳銷路不愁,收益很可觀,這條路選對啦!”楊振國說,木耳是青林村主導產業之一,村里許多農戶靠種植木耳過上了好日子。
近年來,亮兵鎮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黑色菌類”產業,積極與企業對接合作引進優良菌種,讓特色產業持續釋放富民活力。目前,全鎮“黑色菌類”產業發展以青林村地栽木耳為主,數量保持在80萬袋左右。在河北村發展500平方米林下試驗田,模擬野生狀態種植榛蘑,讓沉睡的林地資源轉化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從庭院到田間,從大棚到山林,亮兵鎮的“五色產業帶”不貪大而求“精”,精準契合先天條件、精準貼合群眾需求,讓“小種植、小養殖、小務工”都嵌入產業鏈,讓每塊地、每個棚、每片林都真正“活”起來。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