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網宣 > 在這里,人與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走進四川閬中看千年古城保護傳承實踐——

在這里,人與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2025-06-29 20:11:47來源:人民日報

圖①:筆向街一景。  黃炬琪攝


  圖②:在城中遠眺,華光樓與遠處山水相得益彰。  任冠金攝


  圖③:居民在古城中休閑。  張 果攝


  圖④:游客在客棧中學習扎染。  張曉東攝

四川盆地北部,一座閬中古城被嘉陵江環抱了2300余年。

“卻望城郭如丹青”是詩人陸游留給閬中的詩句。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山、水、城在這方天地間相融相依。

1986年,閬中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生活在閬中古城中的4萬多居民,用再平凡不過的煙火氣,延續著古城的千年生機。人與城相契相守,和城中93條井字形街巷、270多座民居院落一起,傳承著古城文脈保護的“密碼”,鋪展出一幅活態文化長卷。

古城的老記憶,怎么留住?

不是靜態封存,而是讓其動態“生長”,守護好這份活態文化遺產

據《說文解字》:“閬,門高也,從門,良聲。”山四合于郡,水逕其三面,形如高門。臥于其間的閬中古城,成為“山水形勝之地,天人同樂之居”。

史料記載,閬中在戰國中期曾為巴國國都,后巴被秦所滅,秦惠文王始置閬中縣。自此“閬中”二字沿用至今,成為歷代郡、州、府、道治所,三國蜀將張飛曾在閬中鎮守7年。

“閬中這座城市的名字就是活態傳承的體現,它一直沒變,成為體現傳統山、水、城相融的文化符號。”閬中古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柯敏介紹。

柯敏從事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工作20多年,在他看來,這是一處體現中國人營城智慧,按照傳統人居環境理念不斷完善的城市典范。

站在城中錦屏門前,柯敏指著眼前的街巷說,“‘唐宋格局、明清風貌’是古城的特色所在。所有的街道都呈井字形、棋盤狀分布,東西和南北走向規整清晰,所有主街寬度都是5至6米。這既體現了古人巧妙地應用嘉陵江閬中古城曲流的有利地形,也是衡量一座古城營造水平的重要標尺。”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閬中古城面臨改造、更新、拆建等一系列問題,古城面積不斷萎縮。古城居民疾呼,“如果古城消失,我們的歷史文化不就斷了嗎?”

立法立規迫在眉睫,一場守護文化根脈的保護實踐開始——

2004年7月,《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通過,從規定、保護到建設、管理,皆作出剛性規定,古城保護從此有法可依。2019年5月,條例進行修訂,新增“環境協調區”的保護概念。閬中古城保護范圍由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

“不僅要有法可依,更要有規可循,明確具體保護什么,哪些紅線碰不得。”閬中古城景區管理局黨工委書記、局長張玉杰介紹,閬中先后編制了《閬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方案,出臺《閬中古城維修規范》《閬中古城保護名錄編制管理辦法》等細則,建立古城保護名錄庫,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歷史建筑,從古樹名木到非遺等要素,全部納入。

“禁止裁彎取直街巷、道路”“禁止擅自升高建筑物空間”“尊重歷史、精準維修、修舊如舊”……保護古城格局、街巷布局、院落格局,成為落在紙上、記在心里的準則。

“對閬中古城系統性保護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不是靜態封存,而是讓其動態‘生長’,守護好這份活態文化遺產。”閬中市原文物局副局長劉富立說。

古城中,一棵500余年樹齡的黃葛樹在西街的閬中中學旁靜靜矗立、枝葉繁茂;張飛牛肉、白糖蒸饃、鍋盔、油茶……一家家街邊小店,用獨特手藝和味覺記憶傳承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深入街巷,居民晾曬的衣物、精心打理的花臺,散發濃郁生活氣息,維系著古城鮮活的生命力。

“閬中是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要留住古城的老記憶、老樣子。如今的古城保護,已經實現了從‘要我保護’向‘我要保護’的轉變。如今人人都是守護者,人人都是守城人。”張玉杰說。

無市井,何來古城?

“不遷學校、不遷居民、不遷市場作坊”,守護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

清晨7點不到,古城東南的管星街已經率先蘇醒。不過幾條街巷的距離,只需一個轉角,便從寧靜走入了人潮——青石板路兩側,新鮮蔬果密密匝匝地沿路鋪滿;窄巷子里,擠滿了采買一日新鮮食材的古城人,10塊錢就能拎走一大袋當季的新鮮枇杷。這是城中一處農貿市場,早市尤為熱鬧。

“古城保護,要保持歷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續性。”劉富立說。

無市井,何來古城?古城保護,不僅要留住城,更要留住人。

閬中古城景區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王君梅細數:“古城內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共5所,城內及周邊有3個農貿市場、3條農貿街,還有300余家家庭小作坊。我們提出‘不遷學校、不遷居民、不遷市場作坊’,守護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用煙火氣留住人。”

解決生活需求、改善居住條件,是留住人的第一步。

54歲的龔涼清是古城“原住民”,他回憶:“早些年住古城的日子不易,上旱廁、用蜂窩煤,老屋低矮潮濕,蚊蟲老鼠是常客。”

在嚴格保護肌理風貌的前提下,閬中古城啟動“微改造、精提升”:對破損路面、旱廁及水電氣網等進行系統改造,引入智慧消防系統,還配套建起5處停車場和40余個街角休憩點。

跟隨龔涼清走進古城筆向街39號的閬中書院,不少游客正在閱讀小憩。“這里原是老絲綢廠宿舍,2021年開始改造。建筑的外觀和整體格局都在,內里卻融合了現代生活的便利。”龔涼清說。如今的閬中書院成為一處歷史文化展示空間,定期舉辦全民閱讀、書畫、插花等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居民在古城中生活,更在古城中編織著生機。

茍全華是土生土長的閬中人,如今經營著一家以扎染為特色的民宿客棧。“20間客房,不僅留住了木質穿斗結構老院子的魂,也融入了傳統文化的韻。客人們能親手體驗扎花染色,帶走一份獨屬閬中的記憶。”茍全華說。

茍全華在古城做了十幾年導游,她深有感觸:“如果古城里的每家客棧都能講好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客棧故事,閬中的魅力就會越傳越遠。”

“一店一招一特色,一家一院一文化”。在嚴格審批、合理規劃、有序建設下,古城引導居民居家“執業”,把自家老院子改造成特色民宿客棧。如今,“前店后廠、前鋪后居”的模式在古城中隨處可見,吃上“旅游飯”的古城居民已有上萬人。

古城如磁石般吸引的,不只是不離故土的古城人,還有遠道而來的“新閬中人”。

山東威海姑娘翟樹玲是一家以書為主題的客棧的負責人。開店之初,她想出“以書換宿”的點子,如今在客棧落地書架上,兩萬余冊藏書里承載了許多故事。

讓人驚喜的是,客棧中還藏著一段古城墻。“當初它風化嚴重,我們請工匠來進行修繕保護。如今它不僅是客棧的特色,更吸引著年輕人來感受歷史,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傳承著。”翟樹玲說。

一座古城,如何形神兼備?

挖掘歷史文脈傳承,以文化賦予其精神內核

2004年9月,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是四川閬中人,其參與創制的《太初歷》,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為后世的春節奠定了基礎。

20年后,2024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在古城武廟街上的張家院子里,記者見到了77歲的張忠和。“我從小就生活在閬中,演川劇出身,扮演春節老人已經14年了。”每到春節,這位“春節老人”便會盛裝打扮,走街串巷,給古城居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祝福。

春節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天文文化、蜀道文化……在閬中,多種文化互相交融滋養,構成了古城厚重的精神底蘊。如今,更多傳統文化新場景、新業態、新服務也在古城中集聚,煥發新彩——

在保寧醋文化博覽園,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勇介紹,“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保寧醋釀造工藝的部分環節,感受保寧醋的獨特風味”;在絲毯織造技藝傳習展示中心,老師傅們坐在長條木凳上,向研學學生們展示“手工打結”技藝。

“今日我是閬中來客,享受這迷人山水……”從華光樓碼頭排隊登上游船,就能于嘉陵江上欣賞一場夜游實景演出劇《客來閬中》。劇目以詩人杜甫受友人邀約來閬中做客為主線,輔以江上精彩的歌舞表演,配合嘉陵江兩岸的燈光,讓游人盡享一場文化視聽盛宴。

一家旅拍店內,2名游客已經做好妝發造型,準備前往古城拍照。店主介紹,“‘漢服紀’活動已經連續在古城舉辦3年。古城古建和各類形制的傳統服飾很契合,我們為游客實現‘古代夢’,游客也為古城增添一抹亮色。”

以特色文化為切入點,挖掘古城的歷史文脈傳承,一張張閬中文旅名片,有故事、有味道、有創意。“有形的保護是讓古城有神,必須要靠文化賦予其精神內核。”張玉杰說。

古城南街五十四號中院,因院中有一棵杏樹,被院主人冶青取名為“杏庭”。主題展覽、文化沙龍、讀書會、社區開放日……多種民間公益文化活動在院中時不時舉行。

2020年,冶青從北京回到祖籍閬中定居,重新修繕祖屋。“希望‘杏庭’成為社會力量共建、共創、共享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助力古城文化形象提升與傳播。”冶青說。

在閬中,用一生去守護、探索古城的人還有很多。這座古城自有其獨特生命力,它從容不迫地在歲月中生長,卻無須“拔節”;它安放著綿長鄉愁,也承載著悠悠夢想。

冶青講起父輩常提到的一條名為“水巷子”的窄街,說起“穿過小巷就能直接走到江邊”的舊事。打開地圖,記者尋訪這條小巷,走過青苔薄薄覆蓋的石板路,眼前山形水勢依舊。

閬山高,閬水長。一座古城,流淌著人城相契的故事,延續著傳統與現代的脈絡,生生不息。古樹下的壩壩茶攤,有故人也有游人;城中的中天樓連通東南西北,穿行的人訴說過往,更講著當下,聊著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
初審:
王曉東
復審:
李思文
終審:
王軍
 
掃描二維碼分享朋友圈
本站部分文字及圖片轉載于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即刻刪除
  • 點擊量排行
  • 時政
  • 經濟
  • 社會
  • 國內

延邊新聞網舉報電話: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號 郵編:133000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22120180019
吉ICP備09000490號-3吉公網安備 22240102000346號
? 2007- 延邊新聞網 版權所有

微信公眾號
延邊網

延邊新聞網
手機端

新浪微博
延邊新聞網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號

郵編:133000

電話:0433-2518770

郵箱:2381244096@qq.com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小黄鸭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加勒比|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人人做人人玩人精品|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99久久精品国内|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