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長榮: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
仲夏之際,佇立在汪清縣東光鎮廟溝村大北溝入口處的童長榮烈士陵園莊嚴肅穆。在陵園南向約1公里的大山里,就是童長榮烈士的犧牲地。日前,記者跟隨汪清縣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金龍春走進陵園,追憶童長榮烈士短暫而光榮的一生。
童長榮曾先后擔任過中共上海滬中區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大連市委書記、東滿特委書記,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始人之一。“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派童長榮到抗日斗爭激烈的東滿地區擔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化名張長榮,領導延邊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1934年春,敵人加大圍剿東滿游擊隊力度,采取拉網式搜山。3月21日,身患重病的童長榮和部隊轉移到汪清縣十里坪廟溝一帶時被敵人包圍,腹部中彈犧牲,年僅27歲。
童長榮犧牲后,抗聯戰士和鄉親們忍著巨大的悲傷將其下葬,但由于當時仍處于敵寇控制范圍,加之修建時間久遠,墓地十分簡陋。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也就是后來著名的“八一宣言”。在這篇宣言中,黨中央把童長榮與瞿秋白、方志敏、吉鴻昌等11名烈士共同確認為“民族英雄”。
2005年4月,汪清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金春燮退休后擔任汪清縣關工委主任,也是從那時起,在汪清縣的282處革命遺址、177處抗日戰爭遺址遺跡和600多名抗戰英烈事跡逐漸被挖掘出來、整理成冊,展現在世人面前,為童長榮烈士建造陵園的工作也開始提上日程。
經過五年的艱辛努力,童長榮烈士陵園在2011年6月28日建黨90周年前夕竣工。童長榮烈士的養女童承英專程從安徽省樅陽縣趕到汪清縣參加竣工儀式,她撫摸著父親的墓碑流淚說:“父親犧牲70多年了,人們還沒有忘記他,這是對我父親和我們家人的最大安慰。”
2013年,汪清縣投資200多萬元擴建了童長榮烈士陵園。現在的童長榮烈士陵園由童長榮紀念館、童長榮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和陵園廣場組成。在童長榮紀念館內,一張張老舊照片、一件件珍貴遺物、一處處情景再現,把童長榮英勇而短暫的一生再現在人們眼前。位于陵園中部的童長榮烈士紀念碑碑身14米高,“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熠熠生輝,碑座上用漢朝兩種文字鐫刻的“童長榮烈士紀念碑”字樣莊嚴肅穆。
無論是在紀念館內了解童長榮烈士的生平,還是駐足紀念碑下緬懷童長榮烈士勇殺敵寇的事跡,人們無不為英雄童長榮舍生忘死、鐵骨錚錚的精神所感動。金龍春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永遠懷念童長榮烈士,有關部門將他的照片和事跡陳列在東北烈士紀念館中。在他生前從事革命活動的安徽、吉林、遼寧等地也以各種形式紀念童長榮戰斗的一生。2014年,新建的童長榮烈士陵園被吉林省委黨校評為全省六個“東北抗聯黨史黨性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之一。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童長榮名列第8位。
如今,童長榮烈士陵園已成為全省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2萬多名省內外各界群眾前來瞻仰、掃墓、舉行紀念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全州黨員干部、青干班學員和廣大青少年開展“重走抗戰路,弘揚民族魂”活動的重要紅色教育基地。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