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煎餅承匠心——記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
從手工作坊到國際品牌,從街邊小食到非遺傳承,扎根于東北黑土地的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用26年的堅守與創新,為一張小小的煎餅注入了時代的生命力。
傳統技藝的現代轉身
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的車間觀光走廊如同一條時空隧道,串聯起傳統美食的過去與未來。透過明凈的玻璃幕墻,游客能清晰看到東北平原特產的玉米、大米等雜糧,歷經清洗、蒸煮、磨漿、發酵等十六道工序,最終在智能化生產線上變為薄如蟬翼的煎餅。300余套國內外先進設備的引入,讓每小時1.92萬張煎餅的產量成為現實,而糧食發酵的核心工藝卻依然保留著手工時代的溫度。這種“機械臂”與“老手藝”的默契配合,正是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的縮影——大數據與云技術構建的智慧車間里,溫度、濕度等關鍵參數實時上傳云端,既確保了標準化生產,又守護著傳統風味。
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陳長有辦公室墻上懸掛的“吉林好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證書,訴說著這位煎餅匠人的追求。26年的專注,不僅讓他研發出每小時產能突破萬張煎餅的智能生產線,更創造出工人年均生產43.2萬張煎餅、企業年產7128萬張的煎餅的行業奇跡。當被問及傳統技藝如何與現代工業共生時,他給出了樸素的答案:“機器替代的是重復勞動,但糧食的脾性,還得靠人琢磨。”
舌尖上的健康革命
在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陳列室,近百種煎餅宛如藝術品般陳列。五糧經典款延續著黑土地的饋贈,南瓜養生系列透露著創新巧思,低GI功能性產品則彰顯著企業對健康潮流的敏銳把握。這些產品的共同基因,源自東北平原世界第三大黑土區的優質雜糧。經科學檢測,這些煎餅原料中豐富的B族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為產品貼上了天然營養標簽。
更令人矚目的是企業對“零添加”的執著堅守。不加糖精、色素、防腐劑的煎餅,通過原料配比創新與包裝工藝突破,實現了常溫6個月保質期。撕開包裝袋,糧食自然發酵的香甜撲面而來。這種“減法哲學”不僅贏得了市場認可,更讓企業接連斬獲全國旅游特色商品金獎、吉林省老字號等殊榮。在跨境電商平臺上,作為“可以卷萬物”的煎餅化身文化使者,以燒烤伴侶裝、特產佳禮裝等形態,走進全球16個國家的家庭餐桌。
透明工廠里的文化自信
作為吉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將生產車間打造成文化展演舞臺。在每年6萬余人次的參觀流量中,既有體驗石磨磨漿傳統技藝的研學團隊,也有觀摩智能化生產的國際客商。生產線末端的透明化驗室內,檢驗員在顯微鏡前的專注身影,與墻上懸掛的SC認證、美國FDA認證等12項資質證書相映成趣。這種“前店后廠”的運營模式,不僅讓消費者親眼見證了“好煎餅如何誕生”,更建立起對中國食品工業的深度信任。
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榮譽墻上的“吉林省扶貧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獎牌,記錄著企業反哺鄉梓的足跡——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7個鄉鎮建立雜糧種植基地,讓2300余戶農民分享產業紅利。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將“樸實做事、踏實生產”的宗旨融入企業血脈。
從手推石磨到智慧車間,從地方特產到國際認證,敦化市長有食品有限公司用一張煎餅證明,傳統美食的現代化之路不是對文化的消解,而是讓古老智慧在創新中永續傳承。當黑土地遇上高科技,當匠人精神碰撞工業文明,這片沃土孕育的煎餅傳奇正飄香世界。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牛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