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模式解鎖消費新體驗——“啡嘗完美”創意市集側記
從咖啡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到多元業態催生消費熱潮;從非遺傳承展現古今交融,到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5月16日至18日,“啡嘗完美”創意市集在延邊大學正門西側精彩啟幕。33個特色攤位與12輛后備箱集市,秉持“場景即產品”的新消費理念,將“咖啡+”模式演繹得淋漓盡致,為消費者帶來一場可品、可觸、可沉浸的新時代消費盛宴。
市集現場,延邊本土咖啡品牌與外地城市品牌各顯神通。專業咖啡師現場研磨、萃取不同品類的咖啡豆,機器的嗡鳴聲與手沖咖啡的晃動,交織出一曲咖啡文化的樂章。中度烘焙的清新花果香與深度烘焙的濃郁堅果香相互交融,為消費者打造了一場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于一體的感官之旅。來自安徽的黃同學興奮地說:“以前喝咖啡只關注味道,今天才發現咖啡的制作過程如此講究,就像一場‘美學實驗’。我和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嘗試了新口味,還學到了不少新知識。”
充滿都市活力的后備箱咖啡市集同樣備受青睞。延邊后備箱吉市團負責人季程介紹:“干凈整潔的設備、新鮮健康的食材、全程透明的制作過程、豐富多樣的品質選擇,以及流動自由的經營理念,讓后備箱咖啡獨具魅力。”此次市集,該集團不僅帶來品質上乘的“咖啡后備箱”,還推出精美的文創產品、香氛、手工制作等多元“咖啡+后備箱”組合,為消費者營造了煙火氣與文藝范交織的流行消費場景。
攤位的“咖啡+”模式更是將“跨界融合”發揮到極致。朝鮮族糯米人,這一原本用于慶祝豐收和祈安禱福的非遺項目,經過創新轉化,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實現了“咖啡+非遺+文創”的多元消費場景融合;延邊知識互動問答與“搖搖獎池”的咖啡禮遇,讓“咖啡+游戲體驗”成為連接知識性、趣味性與消費可能性的橋梁;民俗歌舞演藝與惠民景區福利,將“咖啡+文旅”的消費場景延伸至更廣闊的時空;延邊本土特產人參與咖啡的科學配比產品,兼顧安神與美味,將“咖啡+人參”推向不同消費群體。此外,“咖啡+體育”“咖啡+拍照”“咖啡+閱讀”等一系列創新消費場景相互呼應,共同探索出消費升級的新路徑。
咖啡產業的智能自動化發展也在此次市集上引發熱議。紅色密碼(廣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楊表示:“我們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拼豆設備,有效解決了以往咖啡豆因密度和質量差異影響拼配效果的難題,確保了拼配咖啡的精品性、精準性和穩定性。我們一直聽聞延邊獨特的咖啡文化,希望借此機會了解當地的咖啡風味喜好,為未來的產品研發尋找新靈感。”
“微場景”的搭建不僅撬動了“大經濟”,還激發了寶貴的社會效益。在眾多攤位中,“縣咖之王,傳遞希望”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延吉市婦聯云南“媽媽咖啡園”公益項目的攤位。攤位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中國婦基會對接了云南的一個愛心咖啡基地,認領了一畝咖啡地。咖啡地以產出的咖啡豆作為回饋,這些咖啡豆品質上乘,市場價每袋約170元,我們僅售99元,并將售賣所得資金用于‘六一’兒童節捐贈給有需要的兒童,讓‘一份愛心’化作‘雙倍溫暖’。”這一公益項目感染了許多往來的市民,大家紛紛慷慨解囊,通過購買咖啡奉獻愛心。
此次“啡嘗完美”創意市集,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也為咖啡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更為城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它展示了“咖啡+”模式的無限可能,也為其他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瑛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