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邊村花卉產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花香溢滿致富路
5月1日清晨5點,延吉市三道灣鎮支邊村還沉浸在朦朧的薄霧中,村東頭的兩座白色大棚卻已燈火通明。推開棚門,濕潤泥土氣息裹挾著淡淡花香撲面而來,十多位村民忙碌的身影在晨光中勾勒出一幅充滿希望的勞動畫面。
走進大棚,一排排育苗盤整齊排列,嫩綠的花苗在營養土中舒展身姿。村民邵葵花蹲在田壟間,手指靈活地將花苗栽入培養盒,“嚓、嚓、嚓”的栽種聲此起彼伏,不一會兒,面前就形成了一條“綠色長龍”。“每棵苗5分錢,我一天能栽4000多棵!”邵葵花笑著分享,盡管指尖沾著泥土、掌心磨出薄繭,但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
大棚內,駐村第一書記劉波同樣忙碌。他蹲在地上仔細檢查花苗長勢,輕輕撥開彩葉礬根的葉子,叮囑村民:“這批苗根系發得好,但夜里溫度低,得把暖風爐再調高兩度。”褲腳沾滿泥點、聲音沙啞的他,每天凌晨5點準時到大棚,晚上10點還來為大棚加熱,守護花苗成長,被村民稱為比鬧鐘還準時的“護花使者”。
57歲的村民姚玉鳳正在移植鼠尾草苗,她動作輕柔,生怕碰傷花莖。“這些花苗可是我們家的‘救命草’。”她告訴記者,丈夫患病需長期照料,過去僅靠低保度日,如今在花卉基地打工一天能掙150元,中午還能回家照顧生病的丈夫。“昨天剛領了1500元工資,給老伴買了新藥,有了這個項目,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了。”姚玉鳳的話語中滿是希望。
“香味濃的說明營養足,葉子發黃的得單獨移栽。”正在指導村民辨別花期的村黨支部書記季鵬,掰開百日草根系耐心講解,村民們圍成一圈認真學習。大棚角落里,剛澆過水的矮牽牛掛著水珠,在漸升漸高的陽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暈,美麗動人。據季鵬介紹,支邊村花卉基地不僅種植花卉,還種植蘑菇。目前,蘑菇早已上市售賣,為村里帶來了良好
效益。這兩座大棚里的57萬株花苗也將在“六一”前后陸續運往城里,把村里的“綠手指”變成城市的“花衣裳”。
臨近中午,邵葵花在大棚里吃著自帶的飯菜——自家腌的咸菜和兩個饅頭。“以前在城里打工,掙得少還惦記家里。現在出門就是‘錢袋子’,踏實!”她指著不遠處自家新翻修的屋頂,眼中閃爍著幸福的光芒。 在支邊村,每一株花苗都承載著村民的致富夢想。花卉產業不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當“美麗經濟”與村民的勤勞智慧相結合,一幅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生態優美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支邊村緩緩鋪展,花香四溢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牛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