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中華老字號”——吉林敖東藥業集團的國藥傳承與創新之路
初春時節,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廠區內機器轟鳴,一批批飽含科技元素的藥品正準備發往全國各地。這家從東北小城敦化走出的企業,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21家子公司、總資產超300億元的現代化藥業集團。
從1957年的國營延邊敦化鹿場起步,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完成了華麗蝶變,成為“中華老字號”企業中傳統理念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典范。風雨兼程68載,敖東人用堅守與創新,書寫了一部中國民族醫藥企業的發展史詩。
鹿場起家,開啟創業征程
1957年,國營延邊敦化鹿場在敦化成立。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為鹿場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初創時期,鹿場僅有幾十頭梅花鹿和十幾名職工,主要生產鹿茸等初級農產品。
“那時候條件艱苦,冬天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我們得輪流守著鹿圈,生怕鹿群受凍。”現年86歲的敖東第一代員工金大爺回憶道。正是這種不畏艱難的創業精神,為“敖東”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也給這家小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981年,國營延邊敦化鹿場開始嘗試鹿產品深加工,開發出鹿茸片、鹿茸精等產品,邁出了向工業化轉型的第一步。
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董事長李秀林回憶說:“當時,我們意識到必須要走深加工之路。”這一極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讓企業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搶占了先機。1993年,延邊敖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完成了從傳統養殖場向現代化制藥企業的華麗轉身。更名后的敖東,以“傳承中藥文化、弘揚國藥精髓”為使命,這一理念也貫穿了企業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
守正創新,探索中藥現代化
走進吉林敖東藥業集團總部展廳,一面“藥材墻”格外引人注目。長白山人參、鹿茸、靈芝、五味子等道地藥材被精心陳列其中,無聲地訴說著企業與這片土地的深厚淵源。不遠處的“產品展臺”前,一款款新型藥品凝聚著敖東人的研發智慧與心血。
1999年,企業投資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引進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先進設備,將傳統經驗轉化為可量化的科學標準。以拳頭產品“安神補腦液”為例,研發團隊通過現代技術解析出其中發揮作用的7種主要活性成分,并建立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
這種“傳統為體、現代為用”的發展思路,讓企業在中藥現代化研發領域屢創佳績。2005年,“梅花鹿、馬鹿高效養殖增值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21年,企業參與制定的“梅花鹿茸分等質量標準”“鹿茸加工技術規程”成為國家標準,為梅花鹿鑒別和加工提供了權威的技術規范。截至目前,敖東已擁有發明專利100余項、中藥保護品種12個,構建起了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產業報國,實現跨越發展
翻開敖東集團的發展版圖,其擴張路徑清晰且堅定:199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最早上市的醫藥企業之一,成功踏入資本市場,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1998年并購重組洮南制藥廠、延吉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延吉二藥有限責任公司延邊中藥廠,完成首次跨區域整合,實現了規模的快速擴張與資源的優化配置;2010年投資20億元建設敖東工業園,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產能,實現了產能質的飛躍。
“醫藥行業關系國計民生,不能只算經濟賬。”李秀林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得到了生動詮釋。疫情期間,吉林敖東藥業集團第一時間改造生產線,緊急生產防疫藥品,并向武漢捐贈價值數千萬元的醫療物資。“那段時間,我們車間24小時連軸轉,沒人喊累,因為我們知道這是藥企人的無上光榮。”生產班長劉師傅回憶道。
為保持老字號企業的活力和創新力,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建立了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企業不僅與多所高校聯合培養專業人才,還設立了“名師帶徒”制度,讓老藥工的經驗得以傳承。年僅35歲的研發中心主任趙博士就是這一制度的受益者,他表示:“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在老字號企業中實現了完美融合,這是企業始終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面向未來,擘畫創新藍圖
站在新起點,敖東人已繪就更宏偉的發展藍圖。“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必須與時俱進。”李秀林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百年企業,讓傳統中藥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機。”為此,吉林敖東藥業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3%—5%投入研發,這一比例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從長白山麓到鵬城之濱,從傳統鹿場到上市集團公司,吉林敖東68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民族醫藥企業艱苦奮斗、創新求變的生動縮影。在這片流淌著中藥文化血液的土地上,敖東人用智慧和汗水證明:“老字號”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活化石”般的文化傳承者。當世界目光越來越聚焦東方智慧時,吉林敖東藥業集團正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持續的科技創新,讓中華醫藥瑰寶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敖東的成功,在于它既懂得低下頭真誠地繼承傳統,又能夠抬起頭勇敢地開創未來。這正是所有“中華老字號”在新時代續寫輝煌的共同密碼。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