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售賣業主信息被判刑
“您的房子需要裝修嗎?我們能提供優質服務。”“您近期有房屋裝修計劃嗎?我們可為您定制室內裝修設計方案。”一些購房者剛購置房產,便會接到不明來電或短信,詢問房屋裝修事宜,其個人信息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遭泄露。那么,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近日,延吉市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涉非法獲取、售賣業主個人信息的案件,兩名被告人被依法判處刑罰。
兩名被告人曾為某房產公司員工。二人商議,由其中一人通過非法途徑,獲取某小區業主信息,涵蓋業主姓名、房號、聯系電話等;另一人則將獲取的業主信息售賣給裝修裝飾公司,借此非法獲利數千元。法院經審理查明,二被告人非法獲取、售賣的業主信息多達數百條,情節嚴重。到案后,二人如實供述罪行,并退繳了違法所得。法院認為,兩位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綜合本案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規定,依法判處二被告人拘役5個月,緩刑7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
辦案法官提醒,公民個人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證號、電話號碼、住址等,屬于個人隱私范疇。非法獲取、售賣公民個人信息,不僅侵犯公民隱私權,還可能被用于電信詐騙、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公民個人信息受法律嚴格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相關從業人員應嚴格恪守職業道德和保密義務,切不可因一時貪念而觸犯法律紅線。同時,公眾也應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避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謹防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