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00后”張潤澤成為我州第15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為千里之外的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種下愛的種子, 點亮“生命之光”
3月25日,來自延吉市的“00后”青年張潤澤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為千里之外素未謀面的患者點燃了重生的希望,成為全國第19679例、吉林省第191例、延邊州第15例、延吉市第4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3月28日,記者得知張潤澤返回延吉的消息后,第一時間與其取得聯系,采訪到了這個23歲的陽光大男孩,從他口中了解到一個接力傳遞的“髓緣”故事。
2021年,張潤澤在朋友王唯軒的婚禮上,聽聞他曾在2020年捐獻過造血干細胞,挽救了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成為延邊州第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這份愛心善舉讓張潤澤深受觸動,他欽佩王唯軒無私向陌生人伸出援手的大愛與勇氣,更為得到這份“生命饋贈”的患者感到欣慰和慶幸。那一刻,張潤澤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讀懂了生命的意義。“我是否也能成為別人的光,為那些身處黑暗中的人帶去生的希望。”張潤澤心里升起這樣一個念頭。
“幫助別人,讓我平凡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在與張潤澤交談過程中,記者發現愛的“種子”早已深深種在他心里:2008年汶川地震時,年僅6歲的他在父母的引導下第一次參與捐款;小學時期,學校為患白血病的同學發起募捐,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捐出200元錢……張潤澤說,正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心懷溫暖。
2020年起,張潤澤開始無償獻血。在2020年至2023年間,他累計捐獻全血及成分血18次。“您的血液已供給醫院救治患者……”每當收到這樣一條系統短信,張潤澤都能真切感受到血液傳遞的溫度。
2023年,還在讀大學的張潤澤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期待這場“愛的接力”能夠跑得更遠。2024年10月,他首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張潤澤立即為捐獻做準備,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患者病情惡化,沒有等到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那一天。
2024年末,張潤澤再次收到“配型成功”的消息。他毫不猶豫同意捐獻,并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此后數月,張潤澤調整飲食習慣,多吃青菜、戒掉碳酸飲料、多運動,體重也從118斤左右漲到128斤。
今年3月20日,張潤澤在延吉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父母的陪伴下,趕赴長春。3月25日上午,伴隨著血液分離機輕微的嗡鳴,經過4個小時,他完成了采集,捐獻了307毫升造血干細胞。這袋寶貴的“生命種子”被裝入恒溫轉運箱,馬不停蹄運送到千里之外,重啟另一個生命。
為了表達對患者的鼓勵,張潤澤剃光了頭發,還給受捐者寫了一封信,信封里裝了幾粒自己種的花結出的種子,“種子代表希望,希望你能早日康復,平安快樂地生活下去”。
記者了解到,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在我國日趨成熟,成為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很多三甲醫院已建立標準化診療體系。隨著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力度的持續加大和配套保障措施的逐漸完善,我州無償捐獻者不斷增加,一個個充滿無私大愛的“張潤澤”讓“生命種子”開出絢爛的“生命之花”。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昕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