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戍邊大學生在邊境鄉村“跨界”創業
數九寒天,難擋青春的熱浪。春節假期還沒結束,龍井市三合鎮北興村的“00后”養蝦四人組就開始忙活起來。經過近兩個月的精心飼養,蝦池內的藍鉗鰲蝦已由米粒般的小蝦苗長到了四五厘米,長勢喜人。
大學生玩“跨界” 我們是認真的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北興村的養蝦大棚。與兩個月前相比,這里已經舊貌換新顏,不禁讓人眼前一亮。走進暖棚,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高高掛起的書法天幕掛布,掛布呈波浪形狀,為暖棚增添了些許詩情畫意;隨著視線向下延伸,一排尖頂野炊帳篷整齊地排列在左側,綠意盎然的微型菜園在右側,散發著滿滿的田園風。視線向前探尋,只見養蝦池的暖棚內閃現著忙碌的身影,四人組成員、來自山西的飼養員張智淘、王儲正在投喂小蝦苗。
“現在進入養蝦池區域都要進行消殺,防止把外面的細菌帶進去。”王儲說,為了讓蝦苗健康成長,現在的蝦池管理也愈發嚴格,而這也是在專業老師的指點下完成的。王儲告訴記者,因為四個人都是“門外漢”,所以在養蝦的過程中,大家都在努力地學習,盡可能掌握更多養殖知識。這期間,龍井市科協在得知他們的事情后,更是積極溝通協調,聯系了吉林農業大學水產養殖系碩士生導師王秋舉,由其線上遠程指導他們養蝦。
有了“大師”的助力,養蝦四人組又多了幾分信心,但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還會出現紕漏。“每次脫殼后都會有死蝦出現,還有就是長得慢等問題。”看著精心飼養的蝦苗不時出現死傷,養蝦四人組不免有些著急上火。在得知幾人的難處后,三合鎮黨委書記樸虎范給幾人找了一位老師。“樸書記在網上看到了河北省石家莊市有一家成規模的養蝦企業,飼養模式和我們基本是一樣的,所以建議我們去現場學習學習。”與企業成功對接后,張智淘、王儲簡單收拾了行囊,立即踏上了“取經”的征程。在那里,二人跟著技術人員實地觀察操作,了解藍鉗鰲蝦的生活習性以及飼養方法。通過系統學習,困擾二人的養殖難題也一一被破解。“藍鉗鰲蝦喜陰,它會根據潮汐的規律脫殼,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和初八、二十七前后都會經歷一次大脫殼,這幾天我們就需要提前投喂鈣,這樣會提升它們的抵抗力,順利脫殼。”王儲向記者解釋道,之前脫殼期會有死蝦,是因為蝦在脫殼后會有半個小時的“休眠期”,這期間如果有其他的蝦對其進行攻擊,脫殼蝦很容易死亡,如果在脫殼前后補鈣,會大大減少“休眠期”的時間,并且幫助它們盡快形成新的蝦殼,存活率會得到有效的保障。
“養蝦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讓游客進行釣蝦體驗,釣上來的蝦還能夠作為餐桌上的美食,這些能豐富游客體驗,增加駐足時間、拉動消費……”張智淘稱,因受東北氣候環境和飼養的影響,藍鉗鰲蝦的生長期會延長,預計在3月份可進入成熟期,屆時釣蝦暖棚也將正式啟用,吸引游客到北興村觀光旅游。同時,第二批蝦苗也將陸續抵達,他們也將投入到新一輪的養蝦大業中。
暖棚里種蔬菜 豐富村民菜籃子
采訪中,記者看到,除了按時按點投喂和養護蝦苗,四個人還時不時地打理一下棚內的小菜地。菜地占地不大,但品類卻十分齊全,有小白菜、小蔥、水蘿卜,等等,綠油油的一片,惹人喜愛。
“菜種是我們買過來的,和村民一起種,這些菜都是給村民吃的。”說起菜園子,四人的神情中流露出小驕傲。張智淘說,他們是去年8月中旬到村里的,村民得知這些大學生不遠萬里投身邊疆建設,心中甚是憐愛。平日里,總是摘一些家中的瓜果蔬菜送過來,豐富大學生的餐桌。大學生們吃著農家菜,心里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如今,暖棚搭建完成,張智淘等人就想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反哺可愛的村民。“村里老人居多,冬天想出一趟門挺麻煩的,我們就想著把菜地利用起來,種一些綠葉蔬菜,豐富爺爺奶奶們的餐桌。”張智淘說,自從菜種種下去后,村民平日都會自發來幫忙,手把手教他們整理菜園,嘮嘮家常,大家的關系更加親近了。
青春是一條路,當你用勇氣和魄力去探索時,它就有了另一個名字,叫擔當;青春是一張白紙,當你揮灑上色彩時,它就有了另一個名字,叫夢想;青春是一首歌,它時而有小橋流水的清新舒暢,時而飽含著旭日東升的激情飛揚。張智淘說,青春歲月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奮斗的一段時光,作為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他們要主動擔當、努力奮斗、激情飛揚,為邊疆事業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之力,塑造奔騰不息的自己,繪就青春最好的模樣。同時,還要讓更多的人看到鄉村發展的潛力,吸引更多人回到鄉村,讓邊境村不僅“活”起來,更要“火”起來。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許艷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