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力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報道之文化浸潤篇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各民族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是要增進文化認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多次強調要切實“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部署,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鮮明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9月,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2022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2024年9月,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思想的光芒,引領前行的方向,匯聚起中華大地上的萬千回響。
我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文化浸潤為根本,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用中華現代文明塑造人,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著力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民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根基。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就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講好中華文化符號故事。
驅車從琿春市區一路向東前往防川景區,穿過陽關坪路堤,一座高約9米的吳大澂雕像佇立山間,眼神堅定地注視著圖們江入海口,猶如他生前一般守護著國家的領土。這里是吳大澂紀念廣場,是琿春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吸引著眾多游客駐足瞻仰。大家在此追尋英雄足跡,厚植愛國情懷。
打造吳大澂紀念廣場是我州注重從文物保護和利用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積極構建具有延邊特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敘史體系、敘事體系、話語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州深入挖掘文物古跡價值,著力抓好渤海中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磨盤村山城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邀請吳大澂后人為“吳大澂收復國土紀念”揭牌,充分展現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經緯。
在風景秀麗的圖們江畔,漫步于圖們江廣場“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公園,處處可見的中華文化元素讓人眼前一亮。今年,圖們市圍繞我州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域體驗區規劃建設了這一公園,將中華文化元素和民族團結理念有機融入廣場整體,讓廣場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綜合教育實踐基地。
構建城市文化標識系統,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州注重有形呈現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以突出國旗、國徽、華表、中國結、二十四節氣等中華文化符號為重點,建成了一批體現共同體理念的游園廣場、文化長廊、特色街路、街景小品;賦予了春節、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和“9·3”州慶、農夫節等延邊特色節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讓中華文化通過實景、實物、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
“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那么古人是如何造紙的呢?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講……”日前,延吉市河南小學校組織學生到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體驗古法造紙,引導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多年來,我州深入挖掘和傳承尊老愛幼、崇文重教、和諧和睦等中華傳統美德,在中小學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中華文明禮儀、中華傳統技藝教育,讓各族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領悟中華文化,不斷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切實提升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植入心靈深處。
我州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在文化傳承發展中聚人心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不斷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一直以來,我州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堅持兼收并蓄、互鑒融通,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融合多方面元素要素,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充足養分。
紅色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生動載體。延邊州是革命老區,在全州各族人民團結奮進、不懈奮斗的歷程中,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遺址、珍貴文物和優秀文化,提供了鮮活的歷史教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州充分發揮“三紅兩地一前沿”紅色地標作用,用好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敦化市寒蔥嶺紅色旅游觀光區、延吉市太興村等紅色資源,講好講活延邊各族兒女在各個歷史時期前赴后繼、攻堅克難的感人故事,將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源泉,讓紅色精神在各族干部群眾中薪火相傳。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日前,大型原創歌舞詩《五彩阿里郎》在延邊工人文化藝術中心精彩上演,為現場觀眾呈現了流光溢彩、獨具魅力的延邊歌舞盛宴。“延邊歌舞團精湛的表演和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太震撼了。演出中所有的歌舞都描繪了延邊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進的溫馨畫面,讓我深深感動,更加激勵了我要與各族同胞一起團結奮斗、建設家鄉的決心。”看完演出,延吉市民張先生感慨道。
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就要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我州相繼創作了《同心圓夢》《五彩阿里郎》《四季如歌》等一系列文藝精品。一批具有中華文化底蘊、汲取各民族文化精華、融合現代文明的文藝精品,讓我州各族群眾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歷經水洗、浸泡、曬干,再經過一雙巧手的捏揉翻折,一根根看似普通的稻草就“搖身一變”,成為一件件精美的稻草編工藝品……這是朝鮮族稻草編技藝,先后被列入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和龍市十分重視該項目的保護、傳承與推廣,成立了稻草編藝術協會,推動非遺保護和利用深度融合,讓各族群眾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加深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多彩的非遺項目讓各民族相互欣賞,美美與共。我州堅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培育中華文化認同的源頭活水,扎實做好朝鮮族、滿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注重185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創新,建設了一批非遺村鎮、非遺街區、非遺工坊,建構具有延邊特色優勢的非遺產品產業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筑同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有利于增強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間情感,促進各民族之間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基固本。
“大家好,我是向陽幼兒園小四班的小朋友,今年4歲了。今天我和爸爸帶來的是寓言故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謙讓有禮、孝親敬老、尊重長輩、注重培養自己的品德和修養……”日前,延吉市向陽幼兒園開展“大手拉小手”親子經典誦讀活動,讓孩子與家長在共同講述中華經典傳統故事的同時了解并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交流。
近年來,我州堅持把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增進文化認同的基礎工程,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搭建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連心橋”。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落實“童語同音”計劃,積極推進“學前學會普通話”,通過“小手拉大手”把說好普通話延伸至每一個家庭。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新征程,我州將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努力構筑起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園,讓各族人民在同心、同行、同夢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