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明珠”更璀璨——中省直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中調研采訪團走進延吉
延吉,位于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脈北麓,是延邊州的首府。這里高樓矗立、燈火璀璨,是海蘭江畔的“不夜城”,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東北邊疆。
近年來,延吉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以“繁榮延吉、綠美延吉、青年延吉、智慧延吉、幸福延吉”為內容的“五個延吉”建設目標,從思想鑄魂、文化引領、共同富裕、互嵌交融入手,有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鞏固了各民族團結一心、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10月30日至31日,中省直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中調研采訪團走進延吉,進社區、訪學校,處處感受到和氣迎人、新風撲面,“邊陲明珠”綻放著更加璀璨的光芒。
丹英社區:各族居民籽籽相抱、親如一家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素以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聞名全國,是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示范試點、首批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和全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
記者隨調研采訪團進入丹英社區,經過一段長約200米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路,道路兩側絢麗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彩繪墻瞬間將人拉入了團結互助、相親相愛的濃厚氛圍。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淑清說,這條路是各族居民到社區學習、辦理業務、開展活動的必經之路,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民族團結路”。
作為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示范試點、首批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和全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丹英社區有何秘訣?
“不一樣的共建機制、不一樣的強烈責任心、不一樣的硬核隊伍、不一樣的工作方法、不一樣的特色品牌項目……”王淑清用5個“不一樣”,向調研采訪團道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今,丹英社區的各族居民緊緊團結在社區黨組織周圍,在生活上相互幫助、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鑒、習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親近,真正做得了和睦鄰居、交得了知心朋友、結得了美滿姻緣,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延吉市中央小學校:為學生扣好愛國主義第一粒扣子
延吉市中央小學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來,學校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育全過程,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為基礎,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以“文化浸潤”厚植愛國情懷,增進“五個認同”。
走進延吉市中央小學校教學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區開啟了專屬于這里的“和雅”旅程:“和雅展廳”“稻文化展廳”“中華禮儀教室”“齊心書屋”“愛國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六年為六十年奠基”的辦學理念下,學校精心打造了5個體驗項目、7個展廳、10個體驗室,劃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紅色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五大板塊,引導學生扣好愛國主義第一粒扣子,在校園內營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氛圍。
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用文化浸潤少年兒童心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醒目標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德智體美勞”為主題的鐵藝雕塑……走進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一個個顯著、立體的標語、小品尤為引人注目。“入目,即入心,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讓孩子們久久難忘的文化浸潤效果。”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講解員一茹汗說。
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始建于1963年,新址于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延吉市教育局直屬的公益二類校外教育事業單位。中心占地面積1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641平方米,分地下一層、地上十二層,涵蓋文化中心、科技中心、體育中心等多個研學功能區域,設有54間教室,可同時容納3000余人。
近年來,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按照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工作思路,面向各民族青少年、面向校內外、面向未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到學習、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把學校小課堂同綜合實踐大課堂結合起來,每年組織各族青少年開展流動少年宮、民族團結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各級、各類主題活動60余項,參與人數12萬余人次。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威/文 陳延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