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市: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光東村實踐教學點、9個先行校、3個研學中心和6個旅游促“三交”基地,舉辦7期專題講座,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今年以來,和龍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宣傳教育工作,形成了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幸福的邊疆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光東村各民族大團結 共建幸福家園
一個村莊的發展離不開凝聚力,而對于多民族聚居的鄉村而言,民族團結更是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作為第八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和延邊州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多年來,光東村把全村人團結起來、凝聚起來,通過“企業+村集體+村民”模式,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了“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在促進村莊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還帶動了村民的積極參與和收入增加,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2023年光東村接待游客59.67萬人次,旅游收入實現1017.76萬元。
同時,該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建設了集紅色教育、文化體驗、觀光度假、非遺展示等于一體的綜合體驗區,通過講解介紹、實物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展示光東村在黨的政策光輝照耀下,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引導各族群眾堅定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該村利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美食體驗與展示、傳統舞蹈表演等文體活動,不斷增強村民的向心力,讓游客感受到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熱情好客的民風。
來自青海的游客馬女士表示,與該村一位朝鮮族老人聊天時對方表示:“我們各個少數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令她感慨萬分,這充分說明了該村的民族團結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構建“五紅”校園文化體系 厚植愛國情懷
在和龍抗日英烈紅軍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在“紅石榴”廣播員熱情洋溢的解說中,貫穿在走廊里的紅色文化宣傳陣地,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不止如此,它還貫穿在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
該校作為一所紅軍小學,以紅色文化為特色,以愛國主義為重點,將紅色主題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結合,從宣傳宣講、學科融入、學校文化等多個層面,有形有感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先行校建設工作。
該校開設了“石榴紅”校園廣播站,建設紅色教育展廳、紅色長廊,推進“課程思政”,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打造基地紅課,開展“唱紅歌、繪紅畫、誦紅詩、寫紅字、觀紅影、講紅史、讀紅書”的“七個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踐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行動中強化認知、升華情感、堅定意志、培養能力。
讓紅色印記凝聚民族之魂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9月14日,“民族團結齊奮進,同心共筑中國夢”集中調研采訪組成員在和龍英烈展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聆聽了講解員的解說。該中心是集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紀念場館。
和龍與井岡山、延安一樣,都屬于國家一類革命老區。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學習和發揚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龍市于2023年9月建成英烈展陳,由英烈館、雙擁文化廣場和烈士陵園組成,是全省首批英烈展陳,也是全州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
該中心通過小課堂體驗、互動講解、現場觀摩等研學方式,讓各族干部群眾在緬懷英烈、致敬英烈過程中,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也深刻地體會到了今日之和平盛世是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軀和鋼鐵般的意志換來的,讓民族之魂在此升華。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徐蓉/文 徐大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