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齊奮進 同心共筑中國夢 | 琿春:同心同向“發力” 見行見效“鑄牢”
琿春,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地帶,是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窗口”。
這里,有渤海國時期的三足鐵鍋、北宋時期的白玉碗、東夏國時期的砝碼等一件件歷史深處走來的文物遺存,靜靜地講述著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
這里,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的各環節,讓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在孩子們心中升騰;
這里,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
建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陣地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我做的是石榴,象征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9月12日,在琿春市第二實驗小學校的陶藝課堂,盛趙睿小朋友和同學們小心地將一枚枚“石榴籽”鑲嵌在一起。
“學校以中華傳統陶藝為特點,開展了‘樂在陶中,以陶促融’活動,讓全校各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傳承技藝和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該校副校長王海男表示,他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開展品讀經典、主題班會、同唱一首歌、共繪中國夢、漢唐街實踐等活動,大力加強校園民族文化建設,推進校園民族團結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該校持續建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陣地,是琿春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主線的縮影。
去年以來,琿春市以推進落實《中共延邊州委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的決定》和《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大行動”工作方案》為著力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市新時代民族工作和各項工作的主線,以“五化”閉環工作法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努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
審議通過《中共琿春市委貫徹落實<中共延邊州委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方案》,對“五大工程”做出具體安排,引領全市上下同心同向發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在全市各領域落地落實。
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和最新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議題,及時組織傳達學習和研討,確保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體系,作為黨校、村(社區)干部學校各類培訓的首要政治課程,累計開展培訓24期、培訓各級干部1520人次。
打造邊境民族團結進步、交往交流交融等5條特色示范帶,打造18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景觀造型、1處主題燈光秀、10條主題街路和1000余個宣傳標識,依托23個擎天柱、4個大型LED屏幕和90個公交站點、全市25個游園廣場營造戶外宣傳氛圍,引導各族群眾樹牢“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理念。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
秋日的琿春市楊泡滿族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靜謐而莊重。兩根圖騰柱映襯下的百福圖,紅的古樸厚重;中式廊架、薩其城文化墻、射箭場地與孝賢皇后雕像等景觀,帶著歷史的深沉有序排列在展館前的廣場上。在這里可以觀看各個時期的文物遺存,可以賞析優秀的滿族剪紙作品,也可以體驗民族游戲、室外射箭和拓展訓練等。作為面向省內外各級黨組織、群眾及中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培訓的“學校”,其從2023年至今已承辦全州組織委員培訓班現場教學、全州“千名村書記”培訓,龍井鄉鎮干部現場教學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各團場連隊“兩委”成員等培訓班及企事業單位和中小學生開展的相關主題黨日活動百余次,累計接納7000余人。
“這里不僅是我們鄉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前沿陣地和重要載體,更是全市人民的民族文化驕傲。”楊泡滿族鄉黨建辦主任朱思睿自信滿滿。
為了讓全市各族群眾都能夠像“楊泡人”這樣對民族文化更加熱愛、更加自豪、更加自信 ,琿春市聚焦文化浸潤——
打造主陣地。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經緯,圍繞展現盛唐渤海文化,以圖文并茂、實物展示、影像再現、情景還原、沉浸體驗等多元表現方式,著力將絲綢之路渤海古鎮項目建成面向各族干部群眾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實踐等活動的“主陣地”。
拓展新內涵。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琿春海洋經濟發展、優秀文化傳承、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歷史發掘等工作內容具體化、項目化落地落實。舉行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元宵節群眾文化活動,讓市民和游客共享新“春”之樂,共度元宵佳節;舉辦琿春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型文藝演出,推出《石榴花開別樣紅》《你的旗幟》等原創文藝精品力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組織創作精品詩詞、對聯200余個;舉辦琿春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文化展,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氛圍;組建近百人的紅石榴宣傳宣講隊伍,圍繞清明節和學雷鋒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特色宣講活動20余場次。
強化引導力。制作發布“琿春有約·雁歸來”“琿春四月踏春行”主題賞雁、采摘、美食系列視頻,發布“清明”二十四節氣海報等,精心設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播和旅游促“三交”相關內容。在各類媒體平臺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石榴花開籽籽同心民族團結守護邊疆”等專題專欄,累計發布各類宣傳報道1500余篇(次)。
在心手相牽中共創幸福新生活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
“我們社區居民經常在一起玩,扭秧歌、跳舞、做美食,從來不分民族。”在琿春市新安街道長安社區,少數民族占比達到55.6%。居民薛秀麗告訴記者,大家一起舞龍、一起跳舞,你教我做月餅、我教你做辣白菜,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手越拉越緊、心越靠越近。
為了讓全市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琿春市著力打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精心篩選建設了龍盛、長安、永盛等13個“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長廊、文化廣場等民族團結進步實物實景200余處,全覆蓋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服務站,為轄區各族群眾提供創業就業、教育培訓、法律維權等服務121次。
——建設州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深入挖掘各自點位蘊含的中華文化、黨史國史、民族團結等研學資源,不斷優化設計方案,統籌推進建設工作。目前,全市5個州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均已掛牌運營,開展研學活動10余場次。
——建設旅游促“三交”基地。選定龍虎閣、防川村、琿春黨史展覽館、楊泡滿族鄉民族文化園4個旅游促“三交”基地,以講好“四個故事”為牽引,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主題,提煉升華講解內容,力求從歷史典故、地方特色、民風民俗中挖掘琿春的“三交”史。
——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扎實推進全國首批“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試點城鎮工作,累計實施興邊富民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7個,總投資5.23億元;深入開展“吉善同心·興邊富民”行動,積極參加“萬企興萬村”“民營企業進邊疆”等活動,申建孟嶺、柳亭、南山、六道泡等4個村“吉善·同心圓之家”;成為吉林省唯一躋身全國15個首批共同現代化試點縣市;加快推進延邊黃牛集中養殖示范園、冷水魚環球之旅產業園、農村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等項目建設,培育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作物種植、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邊民互貿等特色產業,推動全市47個邊境村與67戶民營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帶動邊境村經濟快速發展、人氣加速集聚。
——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大力實施教育惠民質量、文明宜居品質、優美生態環境、社會兜底保障、基礎設施便民等八大提升行動,推動東關東路、濱河北街等路網工程建成通車,老舊小區改造、殯儀館等民生工程順利實施,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不斷優化,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玉敏/文 沈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