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殷殷囑托 書寫延邊答卷 |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不斷取得融合發展、共享發展新成果——嶄新的光東,正迎來廣闊未來
從延吉出發,行駛在連通龍井與和龍的334國道上,看到路邊一個寫有“習主席來到咱們村”的大招牌,就知道赫赫有名的光東村到了。
光東村位于和龍市東城鎮。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視察時深情囑托,“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
“ 9年來,我們發展信心足了、思路變了、辦法多了,路也越走越寬了!”光東村黨支部書記金憲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光東村在探索中勇于求變、積極轉變、務實謀變,將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5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144萬元,增長了近13.4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比2015年增長了3.2倍。
光東村地處平崗河谷平原,北緯42°黃金水稻帶,素來以種稻聞名。可過去,這里卻沒能靠種稻致富,村民寧可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也不愿留在村里種地。
在國外留學的金君思鄉情濃,是最早回到光東村的人。流轉土地、開辦農場、注冊商標……金君一直嘗試改變傳統耕作模式,扭轉鄉親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發展觀念,但始終不溫不火,好大米就是賣不上好價錢。
“那一年,就是在我們村民家的炕頭上,總書記耐心地聽我匯報返鄉創業經歷,就像鄰家長輩一樣和藹、親切,給我鼓勵、為我指路。”金君感慨話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一句“糧食也要打出品牌”,讓他豁然開朗,開啟了他和光東村水稻種植加工的產業化、科技化、品牌化的發展之路。
時隔9年,“嗎西達”大米早已名揚海內外,年產值超千萬元,輻射帶動全村30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從“背著一袋大米闖市場”,到線上線下訂單不斷,金君感嘆:“果然如總書記所說,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競爭力,就是附加值!”
而今年,金君又有了“新動作”,將物聯網監控系統的覆蓋面從自家稻田拓展到村內所有稻田,讓智慧種田惠及全體村民,讓每一粒產自光東村的大米質量更優、銷路更好。
“滴……滴……”隨著一連串響亮的汽笛聲由遠及近,穿梭在稻田間的小火車載著滿列游客,沿著田埂、迎著微風,緩緩而來,畫面清新靈動。“太好玩了,媽媽、媽媽,我還要再玩一次!”火車上,小女孩意猶未盡的歡笑聲,為這片田野增添了無限生氣與活力。
稻田還是那片稻田,但顯然已被賦予了新的“身份”和意義。
近年來,光東村錨定鄉村旅游發展新賽道,充分發掘有機稻田和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優勢,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旅游休閑為形態、風土文化為靈魂,不斷創新農文旅項目,將這個曾經一窮二白、偏遠閉塞的邊疆小村落,打造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15年至2023年,光東村累計接待游客28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
2022年,光東村與延邊光東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有限公司加強合作,整合60間民宿、稻禾間童野樂園以及線上農特產品銷售平臺等資源,堅持“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發展思路,為三產深度融合提供了專屬于光東村的“打開方式”。如今,該公司保底每年為村集體分紅43萬元,帶動了更多村民創業和就業。
“楊總,早上退房的民宿剛打掃完,保證犄角旮旯一塵不染!”不遠處,戴著口罩和帽子的張鳳玲騎著電動三輪車駛來,爽朗地向延邊光東朝鮮族民俗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麗娜匯報一大早的“戰績”。
過去,張鳳玲和丈夫為供孩子讀書,常年在外務工。三年前,她聽說老家光東村已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旅游公司就開在村子里,為村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于是,夫妻二人決定回來試一試。
“我做民宿保潔,他在公司里有啥活就干啥活,每月加一塊兒能掙七八千,知足啦!”張鳳玲滿意地說,回村這幾年,她又找到了久違的家的感覺、幸福的味道。
回來的不只有本村的“張鳳玲”們,還有慕名而來的外鄉人。
崔紅松和崔信子是80后“海歸”。留學回國后的幾年里,他們投身過多種行業,積累了不少人脈、資金和資源。2023年,隨著延邊文旅行業日益火爆,他們將投資目光鎖定在了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光東村,投資近100萬元建設“清緣民宿”,扎根在這片土地上,成為“新光東人”。
“光東村就像一張‘金名片’,讓我們民宿快速地在這個行業嶄露頭角、站穩腳跟。”崔信子高興地說,光東村的新容新貌成為清緣民宿最亮眼的“加分項”。營業以來,民宿每月收入都在一萬元以上,好評如潮、“回頭客”越來越多。
藍天白云,天高地闊。涌動的人流,是嶄新的光東村最生動的畫面。如今,光東村又站上了一個新的起點,迎接更加廣闊的未來。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 威/文 陳延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