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北山街道助推11個社區“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建設“齊步走”——盛開“石榴花” 合力“當排頭”
“現在辦理業務講究‘一站式’,而且空出來的地方大家伙兒都能用,不管是唱歌跳舞,還是看書下棋,居民想干啥,社區就能滿足啥,這環境真是沒得說!”過去幾個月,一個好消息在延吉市北山街道各族居民群眾中口耳相傳、不脛而走:“各個社區都悄悄進行了改造煥新‘大動作’,主線鮮明、各具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更加便民、利民和親民。”
年初以來,北山街道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社區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的基礎性平臺作用,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便民、利民、親民化改造。經過3個多月的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全街所有社區“絞盡腦汁”、精心設計、全力推進,通過“拆臺子”“摘牌子”“騰房子”,最大限度壓縮辦公面積,本著“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辦公化、增強社區服務功能”的原則和宗旨,變服務窗口“柜臺式”為“會客式”、變辦公場所“封閉式”為“開敞式”、變辦公桌椅“傳統式”為“圓圈式”,把更多空間留給各族居民,打造了元素豐富、視覺直觀、體驗舒適的互嵌式社區環境,營造了溫馨舒適的“家”的氛圍。
今年初,全州創建10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工作正式啟動,延吉市發揮首府優勢,迅速掀起創建工作熱潮,在全市6個街道打造的42個示范社區中,北山街道的11個社區位列其中,占比最高,幾乎實現了街區全覆蓋。
面對重任,升級優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為北山街道開展創建工作后,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有形、有感、有效落實而邁出的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無資金、無場所、體量大……困難重重,如何破局?
北山街道主動作為、積極溝通,強化街道和社區的統籌協調作用,深入實施“五級任職”體系,凝聚起下沉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駐街單位、社會組織、軍警部隊等多方力量。
北山街道通過延吉市民宗局積極向州民委爭取資金,在州委、市委統戰部門的精心指導下,打造了丹英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聯系市委統戰部幫助協調市民宗局,打造了丹進社區“紅石榴微黨校”;協調州政協、市人大、市城投集團等各級各部門的資源,幫助街屬社區解決了多媒體設備、展板制作、墻體手繪、破損路面維修等燃眉之急……幾個月下來,所有難題在各方鼎力支持下得以化解,創建工作全速推進、收效顯著。
在創建過程中,北山街道大力實施“石榴籽工程”,堅持精準定位,引導街屬11個社區有效融入符合轄區特色和社區治理特點的設計思路,實現了以點帶面、多點開花、串珠成線——
丹英社區打造以“互嵌共融”為主題的研學中心,提檔升級“紅石榴之家”,為各族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沉浸式體驗、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智慧支撐和陣地保障;
丹山社區依托石榴街、主題廣場、主題宣傳教育基地等陣地,創新開展“石榴花開向未來”“石榴花開正青年”“石榴花開夕陽紅”等 “石榴花開”系列活動,引導各族居民在生活上相互幫助、習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親近;
丹吉社區發揮位于延吉市北出口的“第一社區”門戶特點,重點打造黨群服務中心和“同心·民膳食堂”“大興·幸福綠美風景線”等特色品牌,構建幸福、和諧社區,為來延群眾展現延吉市乃至延邊州社區良好形象;
丹春社區在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的基礎上,組建“紅石榴”志愿服務隊,本著“服務貼心、接待熱心、居民放心、做事用心”的理念,開展多種形式志愿服務,大大提升了各族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
一個特色一個品牌,一個社區一個家。北山街道打造互嵌式示范社區,讓一個個“溫馨小家園”串聯成街區“幸福大家庭”,催開了火紅的“石榴花”。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