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鑄牢中華魂 勠力共譜團結篇——汪清縣掀起“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創建高潮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1991年,一首《愛我中華》唱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核心內涵,即各民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今年以來,汪清縣深入貫徹州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緊緊抓住春節、元宵等節日契機,廣泛開展各類節慶活動,突出“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主要內容,努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汪清樣板。
優化“共居共學”環境,提升同心共融效果
“嘮嘮家常嗑,說說心里話,‘社區食堂’讓各族居民聚到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1月10日,汪清縣長榮街道江北社區開展公益電影走進“社區食堂”,讓居民們在同吃一桌飯時既能嘮家常、訴情懷,增進各族居民群眾情感交流,又能提升各族群眾文化情,共筑民族情,讓幸福的年味在各族群眾間傳遞。
江北社區巧借節慶之機,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活動,“連你我、聚老幼、話親情、敘民情”,盡最大力量凝聚每一名普通社區居民的心。在江北社區黨總支書記兼社區主任吳善花眼中,社區的每一名居民都沒有區別,都是“家里人”,要說“家里話”。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汪清縣13個社區開展各類聯誼活動近百場,萬余名居民在活動中共敘民族團結情,增強各民族居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此外,還采取演講比賽、語言教學、結對共學等形式,開展“推廣普通話 鑄牢中國心”等主題活動10次;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題廣場、文化庭院等場所設置文化墻繪、宣傳展板37處,打造“紅石榴之家”、民族團結示范街等特色陣地,不斷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依托“板凳微課堂”“炕頭微宣講”“網上小課堂”等載體,組織社區書記帶頭講、“紅石榴”宣講團集中講、“百姓名嘴”特色講,推動黨的聲音進萬家。開設“黨紅石榴e家親”“紅石榴花開”等視頻號,發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視頻33個,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構建“共建共享”格局,凝聚同心同行力量
春節前夕,汪清縣大川街道幸福社區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幸福集市 聚愛同行”活動,攜手“幸福合伙人”開集迎新春,現場設置義剪義診、推拿按摩、送福送暖等10個攤位,為各族居民提供暖心服務。
幸福社區黨總支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徐淑娟表示,凝聚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每一名成員的力量,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共同享受幸福成果,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體現。
記者了解到,汪清縣充分發揮黨建聯盟作用,動員49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建立“代理親人”幫扶機制,推動在職黨員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結成對子168個,積極開展關愛慰問、生活代辦、就醫陪診等專項服務。推動社區成立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建立“五社聯動”機制,開展文體、公益、聯誼、幫扶等活動29次。積極發揮群團組織優勢,開展“四季幫扶”“巾幗大宣講”“青春志愿行”等活動,全面凝聚民族團結共識。打造融情活動驛站、養老服務中心、幸福食堂等服務陣地,通過集中設立政策宣講、健康指導、愛心義剪等攤位,為各族群眾提供精準的黨群服務。組建“紅石榴”志愿服務隊23支,廣泛開展社區微工作、居民微心愿、治理微建議、民族微事項“四微”活動,凝聚服務各族群眾的強大合力。
豐富“共事共樂”載體,營造同心同向氛圍
基層治理專干、“社工崗”人員、基層民警,都是接觸普通居民的“一線人員”。汪清縣建立“老姚工作室”“小凱說法工作室”等,積極吸納民警、法官等人員開展普法宣傳、解決矛盾糾紛25次,暢通了矛盾化解渠道;搭建“書記直通車”平臺,推動街道黨工委書記、社區“第一書記”定期下沉網格,精準把脈轄區各民族群眾訴求。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紅石榴之家”、社區食堂等陣地,面向各族群眾開展寫春聯、剪窗花、猜燈謎、包餃子等新春、元宵聯誼活動,在“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中厚植鄰里情誼、增進民族感情。
石榴花開紅艷艷,籽籽同心向未來。一個個活動、一項項成果,汪清縣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民族團結的美好畫卷,描繪著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各民族和諧共融、守望相助、共同發展的生動圖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汪清縣正以實際行動奮力書寫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新時代美好畫卷。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