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縣積極探索“非遺+”發展模式——推廣活態傳承 綻放絢麗光彩
近年來,安圖縣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探索“非遺+”發展模式,從突出民族特色入手,著力在推廣展示、活態傳承、載體構筑等方面下功夫,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非遺+旅游”提升地域文化影響力。利用旅游旺季和重要節慶日,在長白山百花谷朝鮮族古村落、安圖縣石門鎮茶條村等旅游景區,廣泛開展“朝鮮族鶴舞”“朝鮮族牙拍舞”等非遺項目的展示傳播活動,引導廣大市民和游客走近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助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安圖縣每年堅持開展非遺展示和體驗傳播活動30余場,參與人數達2萬余人次。積極推動“張氏傳統皮具制作技藝”“安圖隋氏鐵制品制作技藝”“長白山湯氏剪紙”等非遺工坊生產的傳統工藝品走進景區、走向市場,讓優質非遺資源在生產、傳承、營銷一體化模式中,實現與現代消費需求的精準契合,提升群眾知曉率和社會影響力。
“非遺+推廣”促進非遺活態傳承。全面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活動,組織專業教師對縣內各學校、鄉鎮、街道的文藝骨干及民間文藝團體、群眾表演隊伍進行培訓,為非遺項目的活態保護和培養非遺后繼人才打牢基礎。在非遺工坊等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通過傳承培訓打造非遺表演隊伍,普及傳播非遺文化,提高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心和認同感。截至目前,安圖縣已獲批各級非遺項目62項,擁有省、州、縣級非遺傳承基地和傳習所15個,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活動30余次,參與人數1500余人次。
“非遺+創新”激發非遺新活力。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持續開展非遺資源作品化、舞臺化創作,推動民族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安圖縣文廣旅局組織優秀文藝工作者,先后創作舞蹈《鶴之鄉》、大型廣場舞《龍鶴共舞》等10余部文藝作品,并在各類大型活動中進行展演,將地域風情和傳統文化內涵轉化為藝術元素,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其中,舞蹈《圣潔鼓韻》在第三屆全州廣場舞大賽中獲得“銀獎”“優秀創編銀獎”“優秀組織獎”;《龍頭游戲》在第四屆“中國朝鮮族農樂舞”項目大賽中獲得“最佳傳承獎”“優秀編導獎”“優秀組織獎”。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房華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