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村書記給村民送祝福
“楊大爺在家嗎?我是小關,給您拜年啦!”1月23日,農歷大年初二,汪清縣天橋嶺鎮東新村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關俊杰帶著新年的祝福,敲響了脫貧戶楊廣的家門。
東新村地處山區,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17公頃。人多地少、產業不足,村里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全村人口從最初的1000多人減少到不足600人,全村7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楊廣家就是其中之一。
54歲的楊廣患有腦梗后遺癥,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老伴體弱多病,大兒子患有癲癇,大兒媳身體也不好,只有小兒子一人常年在云南打工。“我家的情況特殊,改變難度也大,一家人都沒啥奮斗的精神頭,就那樣一年年的混著。”談起從前的日子,楊廣情緒有些低落。
近幾年,東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集中建起了種植基地,成立了裕康菌業專業合作社,村民栽培黑木耳積極性空前高漲,從過去的不足200萬袋增至目前的1500萬袋,2021年全村實現收入4500萬元。“現在可不一樣了,自從村里幫我栽上黑木耳,栽培數量從1萬袋增長到如今的5萬多袋,收入年年提高,2018年整村脫貧時,一年純掙3萬元呢。”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楊廣打開了話匣子。
“關書記,吃瓜子、吃凍梨。老頭子可別忘了,你還當上了咱村的公益護林員,一年還有1萬塊收入呢。”老伴亓秋云一邊熱情招待關俊杰,一邊補充著這幾年的變化。
“老伴說得對,現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兜里有錢,村里干凈,每天沒愁事,日子過得很舒服。”老楊笑著說。
2016年以后,通過實施扶貧產業項目、科學使用冊外地有償收益、資產資源發包等形式,東新村村集體收入由原來不足10萬元增長到現如今的29萬元,村集體經濟實力逐年增強。“以前日子過得難,現在日子好了,家里也有了存款,也有底氣給小兒子張羅結婚的事了。到時候,關書記一定要來喝杯喜酒啊。”楊廣笑著邀請關俊杰。
“咱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今年還要繼續在發展黑木耳產業上下功夫,讓老百姓的日子更上一層樓。也祝愿二老保重身體,心情舒暢。在新年里,‘兔’飛猛進,事事如意。”關俊杰雙手合十,為兩位老人送上祝福。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