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全運會)“數”說嶺南何處好:3至100全運“同”精彩
中新社深圳11月21日電 (記者 賀劭清)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21日迎來閉幕。這一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首次由粵港澳共同承辦。試問嶺南何處好?從這組數字中可窺見一二。
3——全運精彩從“3”開啟
三地同升國旗、同唱國歌,三地代表團同時入場,三地火炬手共同點燃主火炬……11月9日,粵港澳共同迎來全運開幕時刻。
從賽前“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創新探索,到串聯三地的比賽項目,這場三地共同舉辦的全運盛會由“3”開啟。

11月9日晚,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4.69——巖壁上突破亞洲極限
在男子速度攀巖四強賽里,趙一程以超亞洲紀錄的4秒72戰勝龍見國晉級決賽。隨后的三四名比賽,龍見國以超亞洲紀錄的4秒69奪得銅牌。
同一個夜晚,同一面崖壁,見證兩次亞洲極限的突破,更見證中國青年的向上之力。
5——全運田徑史上首位單項五連冠
田徑項目女子鉛球決賽,鞏立姣憑借19.68米的成績鎖定金牌,成為全運會田徑史上首位單項五連冠選手。賽后鞏立姣含淚向觀眾揮手致謝。
這位打了三針封閉才站上全運賽場的老將用“完美”“遺憾”“堅持”三個詞概括自己的職業生涯:“完美”是在全運會五連冠,“遺憾”是巴黎奧運會,“堅持”則是自己因為熱愛才走到現在。
11月16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女子鉛球決賽在廣東省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奧運冠軍、河北隊鞏立姣以19米68奪得金牌。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6——“六邊形戰士”六戰全運會
“你們問我何時離開,不如問問乒乓球何時離開我。”被稱為“六邊形戰士”、手握六枚奧運金牌的馬龍第六次來到全運會的賽場。
本屆全運會,馬龍完成自己全運會最后一塊團體金牌的拼圖,實現全運會大滿貫。馬龍賽后說:“對于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珍惜自己在賽場上的這份努力。”

11月20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乒乓球成年組男子團體金牌賽在澳門銀河綜藝館舉行。圖為北京隊選手馬龍在賽事中。 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
9.28——粵港澳聯隊南獅折桂
在全運會群眾展演舞龍舞獅項目南獅自選決賽中,粵港澳聯隊以9.28分獲得一等獎。
在這一承載嶺南記憶的項目上,粵港澳選手聯手詮釋三地文化融合。隨隊教練梁廣焯介紹,舞獅表演中醒獅與鼓的配合尤為重要,香港鼓點靈動富新意,澳門鼓點激昂有張力,廣東鼓點則于傳統中融入創新。
19——全運史上金牌最多的人是他
汪順以4分14秒90的成績在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率先觸壁,收獲他五征全運會以來的第19枚金牌,刷新由自己保持的全運歷史金牌紀錄。
賽后汪順深情親吻自己的泳帽。雖然不確定是否參加下一屆全運會,但汪順說,自己的未來還在“游泳池畔”,期待能夠為中國游泳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34——34個競技大項無獎牌榜
本屆全運會設競技比賽項目34個大項419個小項。
雖然全運會產生上千枚獎牌,但全運會并沒有金牌榜、獎牌榜。這是為了讓全運會回歸體育本質,讓觀眾將關注點從獎牌數量轉向體育精神本身。
42.7——澳門首枚全運會金牌
42.7分!當決賽比分在大屏幕亮起,33歲的澳門選手郭建恒與兩位隊友緊緊相擁在一起,澳門隊奪得十五運會空手道男子業余組團體冠軍,獲得澳門參加全運會以來的第一枚金牌。
66——66載全運薪火相傳
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從首都北京到南海之濱,全運會66年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體育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從專業競技到全民共享的升級。那些賽場上的吶喊與淚水、堅守與突破,不僅是運動員的個人榮耀,更是一個國家體育精神的成長印記。
81——81歲香港阿伯閃耀全運會
“祖籍東莞,生于香港,居住在深圳,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大灣區人。”81歲的香港阿伯張耀釗是本屆全運會年齡最大的參賽選手。退休后才拿起乒乓球拍的他,每周兩次往返深港訓練,從未缺席。
張耀釗說,在全運會的賽場與內地選手同場競技,討教球技、聊聊家常,比輸贏更有意義。
100+00——百米冠軍首次屬于“00后”
全運會田徑百米比賽冠軍首次歸屬“00后”運動員。
在男子100米決賽以10秒11的成績摘金后,2000年出生的李澤洋說:“10秒大關是我們這一批‘00后’‘05后’運動員的共同目標,我們會朝著它不斷努力。”
2008年出生的陳妤頡在女子100米決賽跑出11秒10,成為全運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子100米冠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