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為景,丈量邊疆的每一寸土地
今年7月的延邊,晨露還沾在稻葉上時,我已踏上這片沃土的鄉村路。此次是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邊十周年作專題報道。身為全媒體記者,我走在延邊鄉村大地上,深深感受到,新聞人的“四力”不是書本里的概念,而是踩在泥土里的實感,是聽村民說話時心頭的熱意,也讓我愈發篤定:以筆為犁,影像為景,記錄下這里的變遷,就是我作為黨報記者的初心。

“要說變化,得從游客說起!”和龍市崇善鎮古城村的黨支部書記王萬寶開口作答。他記得,十年前村里鮮少有人來,可隨著延邊朝鮮族風情在網上“火”起來,崇善鎮的游客漸漸多了。王萬寶帶著村民辦起農家樂,特色的辣白菜、打糕端上桌,一年下來收入就超過15萬元。如今再看古城村,光伏電板在山坡上排成陣,牛、驢、蜂養殖成了氣候,軍艦花賓館和紅旗河漂流吸引著游客,村集體經濟從2019年的38.67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77.36萬元。聽他講起這些,我心頭火熱——這哪里是數字的增長,分明是村民日子越過越旺的底氣。
“我85歲了,這些年,村里的變化太大了!”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老人金鐘日拉著我看家里的衛生間,瓷磚亮堂,熱水器掛在墻上。自從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推進“廁所革命”,村里210戶人家都用上了室內衛生間。如今的光東村,稻田成了打卡地,糧食有了自己的品牌,旅游、農產品加工一起旺,村民收入比2015年翻了近三倍。老人說著,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來,我趕緊按下快門,把這份幸福定格在鏡頭里。
龍井市清水果樹合作社的梁作魁,也是我采訪的“老熟人”。2010年,他把果農們聚到一起,統一技術、包裝、銷售,讓蘋果梨有了“身份證”。近幾年,他又搞起深加工。“政府不僅幫我們搞技術升級,還幫我們直播帶貨!”梁作魁拿起手機給我看訂單,“現在梨子還沒下樹,訂單就排滿了!”看著他眼里的干勁,我想起自己跑采訪的日子——有時為了等一個細節,要在村里蹲上大半天;有時為了核實一組數據,要往返好幾個部門。可當我看到這些奮斗的故事成為接地氣的新聞時,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延邊鄉村的巨變,是政策落地的碩果,更是百姓用雙手拼出來的史詩。作為黨報記者,我始終記得:腳下沾多少泥土,筆下就有多少溫度。我將繼續用腳力丈量邊疆的每一寸土地,用眼力發現平凡人身上的閃光,用腦力洞察時代變遷的本質,用筆力記錄延邊的每一步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