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層解民憂 真情服務促團結——記圖們市人大代表、新華街道新興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朱學峰
作為扎根基層的黨組織書記和人大代表,他始終牢記“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使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社區治理與代表履職深度融合,用心用情服務各族群眾。他積極投身“千名代表進千村(社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辦好群眾關心的民生事”主題活動,依托“黨建+共治”模式,整合資源力量,著力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就是圖們市人大代表、新華街道新興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朱學峰。
“學得越深,才能看得越清、走得更穩。”朱學峰一直把學習作為履職的基石。他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深學細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作為人大代表,朱學峰不僅自己學,更是經常深入到各族群眾中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黨的政策,引導各族居民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化為經常。此外,他特別注重以活動為載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結合春節、“七一”、中秋節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為主題的文藝匯演、鄰里節、趣味運動會、政策宣講等系列活動,既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又增進了鄰里感情,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他還推動組建由各族居民參與的“愛心行動”“紅石榴”等多支志愿服務隊,在社區治理、環境維護、扶老助殘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他的帶動下,社區形成濃厚的民族團結進步氛圍,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人大代表就是要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履職清單’。”作為社區黨總支書記,朱學峰深知民生無小事、暖從實處生。新興社區是多民族聚居社區,且轄區多為老舊散樓,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朱學峰時刻關注各族群眾的需求和呼聲,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聯系選民工作站等平臺,通過定期接待選民、入戶走訪、居民議事會等多種形式,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做好群眾的“傳聲筒”,及時解決群眾的問題和訴求。
今年4月,朱學峰在一次走訪中了解到,轄區大部分小區缺乏照明燈,居民特別是老人、殘疾人、兒童等特殊群體夜間出行存在極大不便和安全隱患。群眾的呼聲就是行動的號角,在新興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工作會議上,朱學峰積極反映民意,正式提出為轄區安裝太陽能照明燈的訴求。此后,在他的積極協調下,項目很快落地,不久后便在轄區安裝了80盞照明燈,惠及1300余戶居民。明亮的燈光不僅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更溫暖了大家的心。“我們小區是老舊小區,里面沒有路燈,一到晚上就一片漆黑,出行很不方便。現在可好了,朱書記幫我們安裝了照明燈,大家再也不怕走夜路了。”家住新興社區文化小區的居民程菊花告訴記者。
為群眾解決夜間照明問題只是朱學峰履職為民的一個縮影。多年來,朱學峰持續推動解決轄區無物業老舊小區管理、環境衛生整治、鄰里糾紛調解、困難群體幫扶等民生實事,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只要居民有需求,他總是第一時間響應。說起朱學峰,居民們都會笑呵呵地豎起大拇指:“朱書記真是好樣的!”然而每每提起這些,朱學峰總是謙虛地擺擺手:“我就是個辦事的,群眾找我,就是相信我。只有加倍干好,才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步履不停。談及未來履職之路,朱學峰表示,將繼續帶領社區班子,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社區工作全過程,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架起黨委、政府與各族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竭盡全力解決群眾所關心的事,用實際行動不斷書寫促進民族團結、服務各族群眾的動人篇章。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 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