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陽——記延邊州優秀教師、和龍市光明小學校教導主任于丹
在和龍市光明小學校,有這樣一位老師:她以滿腔熱情在小學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用知識的種子播撒希望,用智慧的燈塔照亮學生的前行之路;她崇尚愛的教育,以平等之心與寬容之心對待每一名學生,讓每一粒“種子”適時萌芽,讓每一根“枝條”盡情舒展;她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堅守教學一線,將絢麗的青春時光毫無保留地獻給鐘愛的教育事業。她,就是延邊州優秀教師、和龍市光明小學校教導主任兼四年二班班主任于丹。
“小時候,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站在三尺講臺上,用手中的筆傳遞知識。”于丹說。2008年大學畢業后,她來到和龍市松下坪學校工作,如愿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自入職以來,她便將人生坐標定在了為祖國教育事業獻身的軌跡上。為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合格人民教師,她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教育教學方法,每晚堅持研讀教育理論、心理學書籍與名師案例集,認真總結聽課心得與班級管理技巧。她像一塊海綿,竭力汲取各類知識,逐步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積累起豐富的教學經驗,完成了從“新手教師”到“骨干教師”的華麗蛻變。
2013年,于丹調任和龍市光明小學校,擔任一年級班主任,負責語文與數學兩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教育不是工業化流水線,不能生產‘標準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擁有不同的‘花期’。我的責任,不是催促他們同時綻放,而是為他們提供最適宜的土壤、陽光與雨露,靜待花開。”于丹這樣闡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中,她不拘泥傳統模式,勇于創新實踐:語文課上,角色扮演、繪本創作、主題式討論學習等形式豐富多樣;數學課上,將抽象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此外,她還在校內率先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生動化,努力讓枯燥的知識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只有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真心。除了在教學上的卓越表現,于丹還用她那顆溫暖的心呵護著每個孩子,時常給予他們幫助和鼓勵,贏得學生的深深敬意和愛戴。
面對有困難的學生,于丹傾注了更多心血。曾有一名學生在她的班級就讀,性格內向孤僻,學習成績落后。于丹通過家訪了解到,該名學生的父親常年在外,母親患有智力殘疾,家庭經濟困難且對孩子缺乏關愛。得知情況后,于丹給予這個孩子加倍的關懷:課堂上,頻繁創造機會鼓勵她發言;放學后,經常留下來輔導她功課,耐心傾聽她的心聲;還時常自掏腰包為孩子購買學習用品與生活用品……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孩子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開始主動與同學交流,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這樣的故事,在于丹的教學生涯中還有很多。她用細膩的觀察與無私的關愛,溫暖了一個又一個幼小的心靈。
十七年的春華秋實,從最初懷揣熱愛進入教師行列,到如今獲獎無數,桃李芬芳。于丹說,她最大的成就,不是獲得了多少榮譽,而是看到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在更高的學府或更廣闊的天地里有所作為。
擇一事,守一生。于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繼續努力,用愛澆灌、用心耕耘、用情堅守,在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描繪更加絢麗的青春色彩。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 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