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頻繁=腸胃有問題?別急著擔心......
流言
“經常放屁,說明腸胃不好。”
在日常生活中,“放屁”往往被認為是不雅甚至尷尬的行為,長期以來,就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經常放屁,說明腸胃有問題了。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是以偏概全。
經常放屁并不等于腸胃出問題。健康人每天都會排氣十幾次,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只是放屁次數增多,而沒有伴隨腹痛、腹脹、排便異常等癥狀,大多并不提示器質性病變,多數情況與飲食習慣有關。例如高纖維食物、豆類、谷類等都容易產氣。只有當頻繁放屁伴隨明顯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時,才需要警惕,及時就醫排查。
不少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經常放屁,說明腸胃不好。”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畢竟氣體從腸道排出,總讓人聯想到里面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聊一聊。
為什么人會放屁?
放屁其實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是腸道運作的自然結果。換句話說,屁多不等于腸胃差,大多數時候,它只是身體在默默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屁的形成有三個主要來源:一部分來自吃飯、說話時吞下的空氣;另一部分是在胃酸被堿性消化液中和時釋放出的二氧化碳;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腸道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時的發酵過程,產生氫氣、甲烷和二氧化碳[1,2]。這些氣體在腸道聚集,最終會通過打嗝或放屁排出體外。
健康人每天會排氣十幾次,總量大約在 200 到 700 毫升之間。
屁多一定是問題嗎?
很多人擔心“屁多”是不是身體出了毛病,其實多數情況下,這只是飲食和生活習慣造成的。如果飲食中膳食纖維較多,比如豆類、洋蔥或全谷物等成分在小腸未被充分吸收,進入結腸后被細菌發酵,就會明顯增加產氣[2,3]。
因為纖維進入結腸后會成為細菌的“燃料”,自然產生更多氣體[2,3]。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吃完豆制品或喝牛奶后,會覺得自己比平時更容易“有氣”。
另外,一些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排氣次數,例如吃得過快、嚼口香糖、喜歡喝碳酸飲料等,也會讓人無意間吞下更多空氣,從而導致更頻繁的排氣[2]。
除此之外,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有獨特的“組合”。有的人天生攜帶更擅長產氣的菌群,因此在同樣的飲食條件下,他們可能比別人更容易排氣[4]。這屬于生物學上的個體差別,并不意味著身體有問題。
至于臭味,其實大部分氣體本身是無味的,真正讓人皺眉的是少量硫化物,如硫化氫,這與飲食和菌群密切相關,不同人差異很大[1]。
因此,屁的次數、體積和氣味,更多體現了飲食和菌群的個體差異,而不是健康與疾病的簡單界限。只要沒有伴隨持續腹痛、體重下降或便血等異常癥狀,大多數情況下都屬于正常現象,無需過度擔心。
真正需要關注的腸胃信號
雖然放屁大多數時候無害,但如果伴隨一些特殊表現,就值得警惕了。
比如,若頻繁排氣的同時還出現持續性的腹脹、明顯的腹痛、體重下降、貧血或者便血,就可能提示腸道疾病,而不只是單純的飲食問題[3]。例如在腸易激綜合征中,患者體內氣體總量和健康人差別不大,但因腸道對刺激更加敏感,會在屁多的同時表現出更明顯的不適[4]。
此外,某些吸收不良的情況也可能導致“屁多”。乳糖不耐受、果糖吸收障礙或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都會讓食物在小腸里沒有被充分分解,進入結腸后被細菌大量發酵,從而帶來頻繁排氣,甚至伴隨腹瀉[2]。
換句話說,當“屁多”伴隨持續不適或出現其他危險信號時,它可能已經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圍,成為疾病的信號。這時需要及時就醫,查清背后的原因。
科學應對:這些行為幫你調節
要科學地看待“放屁”,首先要明白它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
多數情況下,“屁多”只是提醒你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某些細節[3]。比如豆類、洋蔥、乳糖、果糖、碳酸飲料等,都可能在腸道里被細菌發酵,制造更多氣體。這類飲食相關的產氣多,并不會損害健康,只要適度調整,就能改善。
吃飯的方式同樣重要。狼吞虎咽、邊吃邊說、長時間嚼口香糖,都會讓空氣無意間進入腸道,增加氣體來源[3]。如果能夠細嚼慢咽,減少碳酸飲料和口香糖的攝入,就能顯著降低“腸氣壓力”。規律排便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良好的排便習慣能幫助氣體順暢排出,避免滯留造成不適[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放屁伴隨出現了體重下降、貧血、便血或持續腹痛等情況,就要及時就醫。在這些情形下,單靠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是不夠的,需要醫生進一步評估。
最后,心態也很重要。許多人因為“屁多”而焦慮甚至羞恥,但科學研究明確表明,絕大多數的放屁都屬于健康范圍[3]。與其緊張,不如把它看作身體運轉的一個小信號。理解它、學會調節,才是對待“屁多”的科學態度。
照“謠”鏡
這類謠言常見特點是以偏概全、制造恐慌,往往利用人們對日常生理現象的焦慮,把正常現象夸大成病態。其實排氣是腸道消化過程中常見的產物,與飲食習慣、食物種類和個人體質都有關系,但謠言會模糊這種差異,把普遍現象直接和疾病掛鉤,從而制造緊張感,吸引關注和傳播。
參考文獻
[1]Kurbel S, Kurbel B, Vcev A. Intestinal gases and flatulence: possible causes of occurrence. Med Hypotheses. 2006;67(2):235-9.
[2]Lacy BE, Gabbard SL, Crowell MD. Pathophysiology,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bloating: hope, hype, or hot air? Gastroenterol Hepatol (N Y). 2011;7(11):729-39.
[3]Wilkinson JM, Cozine EW, Loftus CG. Gas, Bloating, and Belching: Approach to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9;99(5):301-309.
[4]Azpiroz F. Intestinal gas dynamics: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Gut. 2005;54(7):893-5.
策劃制作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孫軼飛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華醫學會醫史分會委員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