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銀齡民樂團奏響金色旋律
今年夏天,多場恢宏激昂的“傳承偉大抗戰(zhàn)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樂版“延邊抗戰(zhàn)組歌”音樂會,在延邊工人文化宮傾情上演,引得觀眾席上掌聲不斷。當?shù)弥谂_上演出的是一群平均年齡65歲的“銀發(fā)”樂手時,觀眾的敬佩和感動油然而生。

其實,對這些“銀發(fā)”樂手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退休生活的價值所在。延邊老干部大學民樂團團長劉大彬表示,2016年,十幾位愛好民族樂器的老年人組成了民樂團,并在各地演出。隨著樂團隊伍的壯大,2019年,他們注冊成立了延邊老干部大學民樂團。
“很多人退休后突然閑下來,感覺心都空了,只能在家看電視、刷手機,日子過得沒滋沒味。”60歲的琵琶手陸景萍告訴記者,為了充實退休生活,她學習了琵琶。加入民樂團后,有專業(yè)老師指導,有團友熱心交流,她的琵琶彈奏技藝進步飛快。“第一次在琿春演出,緊張得手心冒汗,可當掌聲響起來那一刻,那份成就感難以形容,生活一下子有了意義。”
從“自娛自樂”到“專業(yè)合奏”,67歲的林鐵英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舞臺。林鐵英自幼便對笛子、二胡、中阮等傳統(tǒng)民族樂器懷有濃厚興趣,然而早期全憑自學摸索。“過去自己單打獨斗,如今身處樂團則全然不同,講究分工與樂器間的默契配合,讓我更加投入學習。”民樂團對專業(yè)水準的要求,不僅沒讓他畏難,反而激起了不服輸?shù)膭蓬^。
讓團員們自豪的是“老有所為”。建團以來,這支“銀發(fā)文藝輕騎兵”深入廠礦、林區(qū)、軍營、警營、街道、村屯演奏了百余場,足跡遍布全州。他們不僅能演奏《我的祖國》《阿里郎》等百余首經(jīng)典名曲,還創(chuàng)作了《春到綏芬》等原創(chuàng)民樂合奏曲,將飽含正能量、主旋律的精彩節(jié)目送到基層,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和好評。林鐵英感慨:“能發(fā)揮余熱,用音樂服務社會,傳遞正能量,這份開心和滿足感是待在家里無法體會的!”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徐蓉/文 徐大東/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