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縣新安社區15名“銀齡管家”上崗,用“家常嗑兒”嘮出“治理經”——?鄰里處出“熱乎勁兒” 日子過出“幸福味兒”
每天清晨,是安圖縣甕聲街道新安社區宏發花苑小區居民姜玉琴的“黃金時間”,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費。
“早上涼快,早出來一會兒能多干不少活兒!”8月7日,姜玉琴像往常一樣,拎上標志性的小布兜,裝上垃圾袋、手套等清理工具,穿梭在小區各個樓棟間、樓道里打掃衛生,哪怕一丁點垃圾都難逃她的“火眼金睛”。74歲的姜玉琴是新安社區出了名的熱心腸,左鄰右舍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她都會搭把手,如今在社區的提議下承擔起了更大的責任。
宏發花苑小區是棚戶區改造小區,且老年居民較多。過去,小區每個樓道里的雜物都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擠占著通行空間;綠地上雜草叢生,不僅毫無美感,而且滋生蚊蟲,居民們避之不及;“飛線充電”的電線亂如蜘蛛網,產生的安全隱患讓人提心吊膽……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影響居民生活質量不說,鄰里間也沒少因為這些瑣事起摩擦。社區幾次三番前去勸導,但收效甚微。
解鈴還須系鈴人。今年7月,新安社區謀劃成立一支“銀發勸導隊”,引導小區老年人發揮熱情與優勢,改變眼前困境。
“姜姨,您在這兒住了半輩子,誰家啥情況您門兒清,能不能帶頭管管?”社區工作人員找上門說明來由,姜玉琴一聽就起了干勁兒,答應得干脆利落,幾名老伙計聽聞消息,也紛紛主動請纓、加入其中,共同當起了小區的“銀齡管家”。
樓道里雜物堆積,是最讓居民們頭疼的問題。“銀齡管家”們經過一番商討,將其列為需要最先啃下的“硬骨頭”。
說干就干!大家挨家挨戶入戶敲門、確認歸屬,苦口婆心地勸說物主盡快清理,但吃了不少“閉門羹”。
姜玉琴見狀,不急也不惱,轉身便帶著掃帚、收納箱主動上門。“樓道這么寬,我放這兒礙著誰了?”“你看誰家沒在樓道里放東西,你要管先去管別人!”……面對不少居民的抵觸和不理解,姜玉琴沒爭執,埋頭就干。“妹子你看,這紙殼子、菜葉子亂堆亂放,一踩一打滑,萬一誰家老人小孩兒摔了,咱能心安嗎?”“消防通道堵住了,萬一發生險情,咱后悔都來不及,這樣的事兒新聞里可沒少講!”……就這樣,姜玉琴每天在各個樓道里不厭其煩地拾掇著、念叨著,每天忙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沒過幾天,姜玉琴再去收拾時,發現樓道里的“小山”接二連三地消失了,還有些樓梯扶手、窗臺被擦得锃亮。
肉眼可見的變化,讓“銀發勸導隊”的名聲在小區里迅速打響,而這些“銀齡管家”們每天都在用實際行動回應著社區和居民們的期待與厚望。
住在小區1號樓的趙來根雖已75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講起“老理兒”來最讓人心悅誠服。
不久前,有小區住戶的空調滴水,吵得樓下睡不著,兩家人一言不合,互嗆到差點兒動手。“都少說兩句,‘針尖兒對麥芒的’就能解決問題了?”趙來根聞訊趕來,一句話就讓雙方冷靜下來:“遠親不如近鄰,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為這點兒事傷了和氣值得嗎?樓上的,咱找師傅修修空調排水管,花不了幾個錢;樓下的,你也別得理不饒人,有啥事兒不能坐下來好好商量……”一番話有理有據,更帶著鄰里間該有的“熱乎氣兒”,讓兩家人當即互致歉意、重歸于好。
“銀齡管家”們“上崗”時間雖不長,卻為小區帶來了新的面貌、新的氣象。他們的“上崗證”并非權威資格證書,而是街坊四鄰喊慣了的“大哥”“大姐”“張姨”“李叔”,他們的“治理經”不在白紙黑字上,而是在對傳統美德的堅守和柴米油鹽“熬”出的人情練達里。
如今,這支“銀發勸導隊”已有15名“銀齡管家”,平均年齡69歲。每天清晨開始,他們就繞著樓群轉,拾撿狗糞、把亂停亂放的自行車擺整齊;在涼亭里“坐班”,聽大家伙兒對小區還有啥不滿意,觀察哪位獨居老人沒出門;拎著小喇叭勸阻“飛線充電”,告訴大家“安全比啥都金貴……”,句句講到居民的心坎上,事事辦得讓人心服口服。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枝葉關情。新安社區在宏發花苑小區的“銀發”里找到了這一難題的解法:那些滿是皺紋的手,既能拾起地上的垃圾,更能牽起鄰里的溫情;那些浸過歲月的智慧,既能化解當下的矛盾,更能把“遠親不如近鄰”的老話融進鋼筋水泥的縫隙里——激活基層治理動能的力量不在別處,就源自每個人愿意為共同的幸福家園多想一分、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多做一點的熱心里。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 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