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鵬:以匠心與探索雕琢舌尖上的藝術
晶瑩透亮的梅菜扣肉、色彩明艷的白玉寶塔大烏參、造型別致的羊肚菌燒花膠——這些宛若藝術品的佳肴,均出自延邊地域菜肴研發中心研究員、延吉市凱莉登婚禮酒店廚師長王義鵬之手。

今年36歲的王義鵬最大的熱愛就是鉆研新菜品。他的創新并非憑空想象,而是植根于深厚的烹飪功底。他像一個永不滿足的“菜品雕塑家”,在爐灶與案板之間,對熟悉的經典菜肴進行反復推敲與精進。每一次味道的微調,每一處火候的精準把握,乃至盤飾造型的巧妙構思,都是他對極致的追求。在他手中,傳統滋味得以升華,視覺美感不斷突破,尋常食材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廚房就是他的畫室,鍋鏟是他的畫筆。王義鵬深信,烹飪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技術,更是一門需要傾注情感與無限想象的藝術。他不斷汲取延邊地域飲食文化的養分,又大膽融入現代美學理念,讓每一道端上桌的菜肴,都成為色、香、味、形和諧統一的藝術品,講述著他對美食的理解與熱愛。這份用“認真”打底,以“不斷學習”調色的執著,正是他繪就精彩餐飲藝術人生的不二法門。
2009年,年僅20歲、學藝剛滿兩年的王義鵬,雖已得到師傅認可開始獨當一面,但他清醒地意識到:“趁年輕,一定要走出去!”他渴望見識更廣闊的天地,汲取不同地域的烹飪精髓。懷揣著這份熱忱,他從山東煙臺到湖北武漢、黃石,從廣東廣州到浙江寧波、江蘇無錫,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特別是在黃石,同事們閑暇時幾乎手不釋卷,鉆研的都是餐飲類書籍;日常話題,句句不離菜品。工作中,團隊配合無間,行云流水;私下里,大家暗自“較勁”,比拼技術、錘煉能力。“每天就是研究怎么做菜,怎么能把一道菜做得更好。” 王義鵬回憶道,“那時候,所有人就一個目標:把菜做到極致。”
正是黃石這片沃土,將“鉆研”與“協作”的種子深深植入了王義鵬的職業生涯,也塑造了他的團結協作精神。從那以后, 無論擔任哪個職位,王義鵬都積極鼓勵團隊成員持續學習、追求進步。他深知,一個充滿活力、不斷向上的團隊,才能讓每個人在廚藝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自信。在他的引領下,團隊精誠合作,多次在省、市烹飪行業技能大賽中斬獲特金獎、金獎等殊榮,用實力奏響了屬于集體的榮耀樂章。
如今,被授予“延邊青年名廚”“延邊人參菜品推廣大使”等稱號的王義鵬,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他將繼續深耕自己的專業領域,聚焦融合菜的創新研究,致力于將人參融入菜品,讓延邊特色中餐與民族餐飲精髓完美交融,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深挖食材潛力,用心做好融合餐飲這篇大文章,讓延邊味道在創新的土壤中綻放出更璀璨的藝術之花。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徐蓉/文 孫旸/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