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56顆石榴籽在邊疆社區抱成同心圓
清晨的陽光剛漫過小區的屋檐,王淑清的平底鞋已經踩在了社區的小路上。作為州人大代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的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這個時間點巡查轄區是她雷打不動的習慣。

“王書記,3號樓的下水道又堵了!”朝鮮族居民金阿邁焦急地說道。王淑清掏出手機,在備忘錄里快速記下地址和問題。這個用了多年的手機里,記錄著眾多居民訴求,大到維修屋頂的方案,小到獨居老人的降壓藥快吃完了……
在丹英社區,王淑清不僅是社區的“當家人”,更是深得轄區各族居民信任的“娘家人”。23年來,在她的帶領下,丹英社區從一個墊底的落后社區逐漸成長為全國聞名的民族團結進步樣板社區。
愛民情懷里生出的團結根脈
2002年的丹英社區像盤散沙:一年換5任書記,巷道坑洼積著居民的抱怨。漢族黨員王淑清臨危受命擔起社區書記一職,面對“一窮二白”的工作環境,她立下軍令狀“要讓社區面貌煥然一新”。為此,她先后以個人名義打了60多張欠條,用于修繕巷道、服務民生等大小事項,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民心。
除夕夜,萬家團圓,丹城委暖氣管道破裂,300多戶居民供暖斷了。“數九寒天,決不能讓群眾在寒冷中過年!”王淑清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獨自打車把維修人員接到現場。為保障順利開工,她再次以個人名義給維修方打下欠條,并親自守在施工現場,直到深夜管道全部搶修完畢,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了家。
多年來,她把四次手術的診斷書鎖在抽屜深處,拆線當天就馬不停蹄回到工作崗位。正是這份發自內心的愛民情懷,讓轄區各族居民和她結下了深情厚誼,也讓丹英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等稱號。
蒲公英之家飛出的民族情誼
丹英社區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較多,特殊群體的生活和心理問題,成了社區工作的“頭痛事”。王淑清二立“軍令狀”:要為轄區的“一老一小”找到代理親人,成就“朝夕美好”。
“兵兒子,這是阿媽腌的蘇子葉咸菜!” 朝鮮族阿媽金順子往解放軍小李的挎包里塞罐子時,漢族留守兒童小雨正給 “軍爸爸” 系上自己織的圍巾。2010年王淑清牽線7支軍警隊伍成立 “蒲公英之家”,100多對 “代理親人” 結對那天,“兵兒女”有了“新父母”以解思鄉之情,空巢老人有了“兵子女”生活不再孤苦;“軍爸媽”有了“新子女”增強了責任擔當,留守兒童有了“軍父母”告別孤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佳話承啟相傳,深化了軍警民魚水深情,更增添了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樸實真情。
每年的“鄰居節”,百家宴的長桌上擺滿了漢族的水餃、朝鮮族的米糕、維吾爾族的肉串……各民族的美食在這里齊聚一堂。“快樂周末大舞臺”“雷鋒文化節”“我們的節日”等活動,讓各族居民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相處得其樂融融。
石榴街上鑄就的幸福密碼
2024年,延邊州以丹英社區為典型全面建設10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王淑清第三次立下“軍令狀”:“再接再厲、創新突破,在團結凝聚各族居民群眾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親民化”改造全面升級,“黨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模式有效推進,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路、民族團結文化庭院,打造 “紅石榴暖心服務一條街”和“紅石榴之家”,設立民族工作服務站 “紅石榴”窗口,組建“紅石榴”志愿服務隊,大力開展“社區微工作、居民微心愿、治理微建議、民族微事項”等“四微”活動……
23年來,從社區書記到人大代表,身份變了,責任重了,但王淑清卻始終說:“不管組織上給我多少榮譽,為居民們服務的初心不會變。咱腳下沾的泥土多了,離群眾的心就更近了。”她圍著群眾轉、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辦、解決群眾盼,引得群眾歡、贏得群眾贊,帶領各族居民種下的“同心樹”,結出了“幸福果”。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楊穎/文 徐大東/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