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耕地面積 改善生態環境 汪清縣大力實施侵蝕溝專項治理工程
2024年以來,汪清縣聚焦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積極爭取資金,大力實施侵蝕溝專項治理工程,在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田面積與生產能力等方面成效顯著,為鄉村振興筑牢生態根基。
汪清縣境內分布著2214條發展型侵蝕溝,其中1648條位于耕地。長期的自然侵蝕致使水土流失問題嚴峻,耕地不斷減少。2024年,汪清縣果斷啟動7個侵蝕溝治理項目,覆蓋3個鄉鎮、17個村,總投資達9000萬元。
近日,記者走進汪清縣大興溝鎮富興村西側耕地,只見石籠防護溝旁,農作物綠意盎然,長勢喜人。據了解,2024年富興村借助侵蝕溝專項治理工程,新增耕地5590平方米,農田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穩固提升。自2024年至今,汪清縣通過系統綜合治理,成功治理了270條侵蝕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達66.04平方千米,減少水土流失量4.03萬噸,增加水資源利用量2.55立方千米,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
“在侵蝕溝專項治理中,我們創新采用‘石籠+柳條’護岸、生態袋溝頭防護等新型治理技術,不僅有效保護現有耕地面積,還新增了不少耕地。這一治理模式成效顯著,為后續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板。”汪清縣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京一介紹說。后續,汪清縣將穩步推進羅子溝、春陽、天橋嶺、大興溝等地的侵蝕溝治理工程,計劃儲備1000余條侵蝕溝治理項目。通過科學規劃、充分論證與周密籌備,確保各項治理方案切實可行,為工程順利實施夯實基礎。
此外,汪清縣積極探索“生態治理+指標交易”模式,將新增耕地指標納入省級交易平臺,形成“治理——交易——再投資”的良性資金循環,為后續工程提供有力資金保障。同時,圍繞新增耕地,著力推動“特色種植+精深加工”產業鏈發展,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助力鄉村振興,讓農民切實共享生態紅利。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