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公斤換不來一根雪糕”到年銷千萬 合作社里藏“密碼” 蘋果梨變身“黃金果”

清晨的梨樹葉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80 后”果農梁作魁已在果園里忙得熱火朝天。作為龍井市清水果樹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他正帶著工人們給蘋果梨“梳果”。只見他彎著腰,手指在枝丫間靈活穿梭,熟練地把長得太密的小果子摘下來。“這活兒看著簡單,門道可不少,一個枝上留幾個果都有講究,這樣剩下的才能長得又大又結實。”梁作魁一邊麻利地干活,一邊笑著說道。
“小梁,今年你們社里的梨子又要大豐收,賺得盆滿缽滿啦!”路過的村民笑著打趣。梁作魁直起腰,抹了把臉上的汗,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托大家伙兒的福,去年賣了千把萬,這可比在城里打工強太多咯!”
誰能想到,這位如今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十幾年前還是個為生計發愁的打工仔。以前,梁作魁在外地做汽修工,一天下來滿身油污,活兒累不說,掙得還不多。2006年,他從外地回到家鄉延邊,選擇在龍井市三合鎮種植蘋果梨。那時候的蘋果梨可沒現在這么“金貴”,“最便宜的時候,一公斤梨還換不來一根雪糕。”梁作魁蹲在梨樹下,感慨地說,“那會兒各家種各家的,你賣8毛我賣7毛,再好的梨子也賣不上價。”
2010年,梁作魁把周邊的果農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這樣一來,成本降了,價錢反而上去了。“去年冬天‘凍梨’在網上走紅的時候,我們一天就發出去200多箱。”梁作魁掏出手機,翻看著當時的訂單記錄,“那叮咚叮咚的提示音,聽著比過年放鞭炮還讓人高興!”
說起這梨子為啥越來越受歡迎,梁作魁心里有本清清楚楚的賬:一是請來了高校和研究所的果樹專家,改良了蘋果梨品種,提升了梨子的甜度;二是推廣綠色種植,讓果農少打藥、少上肥,既節約了成本,果子也更健康;三是政府搭起平臺,組織了直播帶貨,把蘋果梨賣到了全國各地。他指著樹上的梨說:“這果子,到秋天成熟的時候,甜度和脆勁兒都是‘杠杠的’。現在啊,不等梨子下樹,訂單就先來了。”
近年來,更讓梁作魁自豪的是,他們不光賣鮮梨,還搞起了深加工,琢磨出了不少新花樣。他拿出手機展示新產品:蘋果梨做的果干、果汁,還有即將上市的白蘭地、果汁冰棍。“光賣鮮果掙的是辛苦錢,把深加工搞起來,利潤能翻好幾番呢!”梁作魁臉上難掩喜悅。
梁作魁撫摸著梨樹粗糙的樹皮,深有感觸地說:“從技術指導到修路搭橋,從幫助我們建立品牌到聯系銷路,每一樣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支持。現在想想,真得感謝黨的好政策。”
如今在三合鎮,蘋果梨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果”。梁作魁的合作社社員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年銷售額達700多萬元,最高時能有1000多萬元。“這日子啊,就像我們種的梨子一樣,越過越甜嘍!”梁作魁笑著說。
從單一種植到全產業鏈開發,從路邊叫賣到全國營銷,龍井蘋果梨這十年的變化,正是龍井市特色農產品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果實正在日益豐碩。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