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耕牛拉”到“云端種田”

7月7日,驕陽似火,記者走進敦化市沙河沿鎮馬鞍山村,見到了村里的農機大戶朱喜軍。
走進幾百平方米的“機庫”,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各類先進農機設備整齊排列,仿佛進入了一個農業機械的小世界。朱喜軍喜滋滋地說:“這些‘鐵家伙’可都是俺這些年攢下的寶貝,現在種地,它們可比黃牛強太多啦!”
今年69歲的朱喜軍,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農機致富能手。他在農村土生土長,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對于“鐵牛”,更是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愛與執著。坐在朱喜軍家中,當話題一轉到智慧農機上,這位平日里不太愛說話的老人,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打開了話匣子。
“1981年村里實行大包干,俺家當時有5公頃地。春耕的時候,我和父母帶著4頭黃牛,每天起早貪黑,累死累活干十幾天,才能把地種完,那日子過得太辛苦啦!”朱喜軍憶往昔,感慨萬千,“那時我就想,得改變這種老掉牙的種地方式,咱農民才有奔頭。”
朱喜軍是個有遠見、有魄力的人。1993年,他在電視上看到農機銷售廣告后,二話不說,坐上火車就去了沈陽和上海,花了20萬元,一口氣買回了寧波304型拖拉機、向陽牌水稻收割機等5種農業機械。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新聞,他也成了沙河沿鎮第一個大規模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種地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這話讓我更堅定了靠‘智慧農機’種地致富的信心。”朱喜軍說道。這些年,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他的“農機事業”蒸蒸日上,擁有雷沃歐豹M2204大型拖拉機、沃得水稻收割機等40多臺(套)先進農業機械,總價值達300多萬元。同時,通過包租土地,他的耕地面積擴大到了180公頃。
說起智慧農機帶來的好處,朱喜軍掰著手指一項項數著:“好處太多啦!首先是效率大大提高,勞動強度大幅降低。以前人工種10公頃旱田,得20多天,現在一臺大型免耕播種機,10天左右就能種完160公頃玉米和黃豆,效率比過去提高了百倍不止。其次,作業質量好,精準度高。大型拖拉機裝上衛星導航系統,耕的地、整的地,壟壟均勻筆直,就跟用尺子量過似的。而且,靠著衛星導航,能自主完成耕、種、管、收全流程作業,又省力又規范。再者,糧食增產明顯,收入也高了。和過去人工插秧相比,現在用高速插秧機種水稻,苗齊苗壯還增產,1公頃水稻能增產1500公斤左右,能增收4000元到5000元。最后,成本降低了,費用減少了。水稻插秧機插秧又快又準又穩,像俺家20公頃稻田,和過去雇人插秧比,每年能省2萬元到3萬元。”朱喜軍喜笑顏開地說。
在朱喜軍家的院子里,一臺“大疆”無人機格外引人注目。“這個高科技的玩意兒,可厲害啦!”朱喜軍說,“去年我花了4萬元買了這臺無人機。可別小看這‘小家伙’,水稻插秧的時候,它能在空中運秧苗,減輕人工運苗的勞累;還能給水稻撒藥,一天平均能作業80公頃;它飛一圈,哪塊地缺水、哪塊地長蟲,在手上的小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朱喜軍興奮地介紹著,黝黑的臉上滿是自豪。
從“人耕牛拉”到“云端種田”,在朱喜軍的農家院兒里,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為農業賦能的強大力量。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驅動正一步步讓延邊的農業變得更高效、更智能、更能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闊步前行。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邢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