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村:把“吸血蟲”變成“軟黃金”
提到水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吸血蟲”,但黃泥河鎮永安村卻看準了水蛭的藥用價值及龐大的市場需求,搞起了寬體金線蛭養殖,把“吸血蟲”變成“軟黃金”,蹚出一條水蛭養殖的別樣“蛭”富路。
7月7日,記者在永安村敦化市源林農業綜合合作社的養殖基地看到,一尾尾水蛭在水中游動,村民正忙著喂養水蛭。“水蛭又稱螞蟥,一提起這軟乎乎的生物,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害怕、惡心,但它卻是一味藥用價值很高的中藥。”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曉威說,“前些年,我們村民每年這個季節都到河溝里抓水蛭賣,到時候就有外地人到村里來收購。村民的收益很高,高峰期每天能賺1000多元。現在水蛭價格下跌了,但每天也能賺幾百元。不但我們村民抓水蛭賣錢,周邊村的村民也都抓水蛭賣錢。”劉曉威突然發現賣水蛭是個商機,為啥不自己養殖呢?作為源林農業綜合合作社的負責人,他同幾位村干部研究并外出考察后,其結果更加堅定了他們發展水蛭養殖業的信心。
然而,項目選擇好了,技術人員卻難以尋覓。恰恰這個時候,敦化市的毛元卿進入劉曉威的視野,他不但有多年養殖水蛭的經驗,還曾經在海南發展這個產業。去年在市里挖了一個小河溝養殖水蛭很成功,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經協商,項目資金由村里合作社負責,毛元卿負責技術。“這種水蛭名為寬體金線蛭,在治療中風、高血壓、活血清瘀等方面有顯著療效,市場需求穩定且潛力巨大。”毛元卿說。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水蛭養殖項目于今年啟動,永安村向上級申請資金80萬元,租用村民5000平方米建設用地打造養殖基地,建設10座養殖大棚,內設160個養殖水池,并配備500平方米蓄水池。合作社今年購置水蛭幼苗40萬尾,共計花費14萬元,預計收益可達40萬元,純收入14萬元以上。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張成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