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牢記殷殷囑托,書寫奮進答卷——稻田綠洲映初心 海蘭江畔繪振興

夏日的海蘭江畔,層層稻浪似碧綢翻涌,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畫卷。登上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的稻田觀光塔極目遠眺,由稻秧精心織就的“感恩奮進,幸福光東”八個大字,于廣袤田野間閃耀奪目,宛如光東村十年滄桑巨變、感恩奮進的無聲誓言,鐫刻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2015年的那個盛夏,習近平總書記踏入這片土地,聲聲殷切囑托如春風化雨,為彼時默默無聞的光東村精準錨定了鄉村振興的前行方向,光東村就此拉開了一場從“邊陲村落”到“全國示范村”波瀾壯闊的跨越之旅。
光東村的巨變,源于堅強的組織保障。十年間,光東村黨支部將紅色基因深植沃土,黨員隊伍量質齊升,青年面孔占比近四成,成為振興路上的先鋒隊。田間地頭、民宿深處,15個醒目的“黨員責任區”標識牌下,是黨員志愿服務隊忙碌的身影,解的是民憂,暖的是民心。村“兩委”巧用“本地育才+引鳳歸巢”,一批80后致富能手、返鄉青年、高學歷人才匯聚鄉村舞臺,為發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2021年,“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這一殊榮花落光東村,正是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引領發展的生動寫照。
光東村的發展,離不開稻田的饋贈。昔日守著“平崗綠洲”好水土卻難換“金疙瘩”的困境已成歷史。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光東村時,親自步入稻田,仔細察看水稻長勢,并高瞻遠矚地指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光東村人將總書記的囑托銘記于心,毅然踏上科技興農、品牌富農的康莊大道。“嗎西達”“海蘭江御米”等有機品牌聲名遠揚,稻米價格從每公斤6元一路攀升至15元,稻香飄溢四海,富裕了一方百姓。
稻田里的“綠飯碗”,更催生文旅融合的“金飯碗”。依托得天獨厚的稻田資源,“稻田觀光+民俗體驗+研學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蔚然成勢。觀光車穿梭于村陌稻海,民宿里洋溢著游客的歡聲笑語。2024年,近40萬人次的游客紛至沓來,帶來436萬元的旅游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較2015年增長十余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更是攀升至2.4萬元,昔日產業單一的農業村實現了令人矚目的華麗轉身。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廁所革命”在光東村成效顯著。全村投入350萬元,告別旱廁,家家戶戶用上了潔凈的室內衛生間和熱水器。村民王丹丹滿臉笑意地稱贊道:“以前冬天上廁所凍得直哆嗦,現在家里干凈又暖和,孩子們放假也更愿意回來了。”這一實實在在的改變,是民生福祉提升最直觀、最溫暖的體現。
“共享庭院”美了家園、富了口袋。曾經“臟亂差”的角落,蝶變為“一院一景”的風景線。村民周梅浩不僅將自家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積極認領了5處閑置庭院,種上有機蔬菜,這些生機盎然的小院每年能為他帶來數千元的額外收入。村民們紛紛在自家庭院或認領的空地上栽花種果,既美化了生活環境,又收獲了真金白銀,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文化是紐帶,更是發展的深層動力。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的朝鮮族舞蹈,如今已化為村中民俗舞蹈隊一年超百場的精彩演繹,《紅太陽照邊疆》的旋律成為村落最美的和聲。
光東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特色文化深度融入發展肌理。水稻文化節、插秧節、“流頭節”等沉浸式民俗活動,讓八方游客沉醉于獨特的民族風情之中。2024年,村黨支部書記金憲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正是光東村各族村民團結一心、攜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璀璨縮影。
十年感恩奮進,光東村收獲了“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項國字號榮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亮眼的答卷。站在十周年的嶄新起點上,光東村目標明確,正全力以赴朝著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標桿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今天,海蘭江畔的稻浪依舊翻涌,如同“光東人”永不停歇的奮斗激情。他們將更加堅定地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在廣袤的田野上繼續破浪前行,用勤勞與智慧,在新時代的壯麗征程中,書寫更加輝煌的幸福篇章。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