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延邊博物館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傳承歷史文脈,講好延邊故事——讓文物活起來 讓展覽火起來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5月2日,延邊博物館內,延吉市進學小學學生崔越然身著紅馬甲,手持擴音器,用稚嫩而嘹亮的童音,為游客們講述著展陳文物背后的故事。

今年“五一”假期,延邊博物館開展了“紅領巾講解員”公益講解服務。10名來自延吉市的小學生,累計進行了41場講解,為1.5萬余名參觀者提供了服務。這一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表達能力,更讓他們深入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在他們心中勾勒出一幅延邊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和美畫卷。
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延邊視察,首站便來到延邊博物館。十年來,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化作不竭的動力,時刻激勵著延邊博物館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2024年9月3日,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72周年之際,延邊博物館以全新面貌亮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邊歷史文化陳列正式開展。陳列以通史展為主要形式,由《中華文明 東疆曙光》《闖關越江 共建家園》《浴血奮戰 共同抗敵》《民俗文化 共放異彩》《一心向黨 永續輝煌》五個部分組成,綜合運用文物實物、圖文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全方位呈現了延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史實,全景式展現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延邊大地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展陳一經推出,便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吸引了廣大市民和游客踴躍參觀,截至目前,已接待觀眾近60萬人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延邊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邊歷史文化陳列,正是依托延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豐富的展陳內容、新穎的展陳形式,鉤沉歷史、映照當下、啟智未來,讓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園思接千載,讓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史實深入人心,浸潤著各族群眾的心田。
在延邊博物館大廳,一面館藏文物數字化展示屏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滾動展示著琳瑯滿目的文物影像,吸引了眾多小游客駐足觀看。當孩子們的指尖觸碰到展示屏上的文物圖片時,文物模型即可放大、旋轉,仿佛能讓他們跨越時空,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
據延邊博物館副館長許家強介紹,這臺設備名為“觸魔墻”,它通過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并集成三維建模、多媒體展示等技術,實現了文物的數字化展示。此外,延邊博物館還在每個展廳及公共區域設置了互動體驗區域,參觀者可自主參與文物拼圖、變裝拍照、數字獻花等體驗項目,從單純的“信息獲取”轉變為沉浸式“交互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十年來,延邊博物館在做好常規展陳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科技與歷史深度融合,致力于為觀眾打造更便捷、更深入的參觀體驗,助力人們更好地了解延邊燦爛多元的歷史和文化。
為進一步增強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和覆蓋面,近年來,延邊博物館還結合館藏文物和展陳內容,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如愛國主義宣講、展覽“五進”、“延博小課堂”、文物線上展覽、“非遺賀新春 延邊過大年”等。這些活動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其中,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各族群眾在互動中增進了團結,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一組數據見證了延邊博物館的十年發展: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用于文物保護和展覽設施提升改造;累計接待觀眾200萬人次,講解3萬余場;完成112件(套)文物三維掃描采集、540件(套)文物二維照片采集;開展“流動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各類教育活動600余場,覆蓋2萬余名青少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關心關懷,讓延邊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未來,延邊博物館將繼續發揮主陣地作用,切實把文物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創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奮力講好美麗延邊的精彩故事。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宏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