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新型涉考詐騙“升級”!
隨著高考落下帷幕,有不法分子把行騙的目標鎖定在考生和家長身上,利用考生和家長的緊張與期待心理,精心策劃一系列涉考詐騙陷阱。面對花樣翻新的涉考騙局,延吉市公安局梳理了近期新發及往年高考期間典型詐騙案例,提醒廣大考生及家長,務必提高警惕,切莫輕信騙子的謊言,要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增強防騙意識,護好自己的“錢袋子”,避免遭受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
AI監考騙局出現
近期,AI監考騙局來襲,詐騙分子利用新技術、新概念,升級詐騙手段。延吉市公安局民警及時敲響警鐘。
“同學你好,AI監考監測到你在2025年6月7日15:00——17:00的數學考試中有斜視偷看附近考生答題卡的行為,成績記為0分,請認真對待后續考試,如有疑問請致電……”近期,部分高考考生收到所謂“吉林省教育考試院”的短信,稱在考試中被AI監考發現其有作弊行為,成績記為0分。
警方提醒:這是典型的短信詐騙,是不法分子精心設計的一種新型詐騙套路。一旦回撥電話,詐騙分子會以“消除作弊記錄”“恢復成績”為由,要求考生轉賬繳納“保證金”“手續費”,進一步騙取錢財。教育主管部門和招考機構不會向考生發送此類信息。考生及家長要注意保管好個人信息,謹防上當受騙。
偽裝“高校招生辦”行騙
考生小趙接到一個自稱某大學招生辦的電話。對方稱因藝術類學院提前招生,小趙若想順利被學校錄取,需提前交納學費,否則將面臨退檔無法錄取的風險。心急的小趙未加核實,匆忙轉賬,被騙8000元。
民警揭秘,此類詐騙常以“虛假招生信息+緊迫危機話術”設局。詐騙分子往往偽裝成高校招生辦人員,利用考生及家長對錄取流程不熟悉的漏洞,編造虛假錄取狀態,以“錯過繳費就退檔”為由制造恐慌,誘使受害者轉賬。
警方提醒: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嚴格規范,不會以電話形式要求提前轉賬交學費;核實招生信息務必通過官方網站、招生辦固定電話等正規渠道,切勿輕易向陌生賬戶轉賬,涉及金錢交易更需提高警惕。
仔細分辨“李逵”還是“李鬼”
考生家長趙女士想獲取更多的高考相關信息。她在微信搜索當地招生考試院公眾號時,誤關注了一個由個人注冊的仿冒賬號,輕信其發布的虛假宣傳后,被騙1.6萬元。
民警表示,詐騙分子注冊與官方招生考試院高度相似的“山寨號”,這些賬號通過發布虛假招生政策、內部錄取信息等內容吸引關注。利用家長對高考政策的急切需求和信息差,編造 “內部招生名額”等虛假信息。部分“山寨號”還會模仿官方口吻發布權威內容,增強可信度,誘導家長購買高價課程、虛假答案或所謂的“保過服務”,一旦家長信以為真,便會落入詐騙陷阱。
民警提醒,搜索公眾號時,務必查看賬號認證信息、注冊主體。官方公眾號認證主體多為招生考試院等官方機構,而“山寨號”注冊主體通常是個人或輔導機構。對于公眾號發布的特殊招生渠道、售賣答案、保證錄取等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因急于求成而輕信,避免陷入詐騙圈套。遇到不確定的招生信息,及時撥打當地招生考試院官方電話,或前往招生考試院辦公地點咨詢,確保信息真實可靠。
延吉市公安局政治工作室副主任李鵬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安機關始終嚴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加強宣傳營造全社會反詐濃厚氛圍,構筑防詐反詐的“防火墻”。廣大群眾要進一步提升防騙意識,多關注公安機關的防詐緊急預警信息。如果不慎被騙或遇到可疑情形,注意保存證據,及時報警。越早報案,越有利于實現緊急止付和快速凍結被騙錢款,最大程度減少財產損失。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