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和龍市龍城鎮以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見聞
初夏時節,和龍市龍城鎮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從綠意盎然的水稻田到標準化的養殖場,一幅產業興旺、鄉村美麗、百姓富足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5月27日,記者深入龍城鎮多個村莊,探尋當地以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生動實踐。
黨建引領,拓寬“稻”路
上午9時許,龍城鎮和南村的稻田里,50余名鎮黨員干部挽起褲腿與村民們一同插秧。翠綠的秧苗整齊排列,水田倒映著藍天,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意的農忙景象。“今年,我們村的合作社種植了150多公頃有機水稻,鎮里不僅提供技術支持,還派干部下田幫忙。”和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玄在權擦著額頭的汗水高興地說。
2017年,和南村依托“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打造有機大米品牌,并成立了和南村一品綠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去年,合作社帶動88戶村民戶均增收近700元。如今,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示范種植,產出的大米暢銷全國。“機械化種田、品牌化銷售,讓咱們這個‘老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玄在權充滿信心地說。
雪鵝展翅,“孵”出致富經
在龍城鎮土山村雪鵝養殖基地,數千只雪鵝雛鵝或悠閑踱步,或歡快嬉水。“這批雛鵝是養殖基地的第一批‘住戶’,它們非常適應這里的環境,長勢良好。”龍城鎮副鎮長、土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范偉說。2024年,土山村從一汽爭取幫扶資金120萬元實施雪鵝養殖項目,建設2座面積為332平方米的鵝舍冷棚、1座100平方米的飼料倉庫以及1座30平方米的管護房,并購進了4900只鵝雛。該項目預計年收益可達4.2萬元,收益將用于土山村205名脫貧人口及監測人口的分紅。
雪鵝養殖項目建成后,讓部分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土山村村民孫強一邊給鵝群投喂飼料,一邊感慨地說:“每月保底能掙3000元,現在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目前,基地已有2名村民通過“代養分紅+務工”的模式受益。隨著基地的規模不斷擴大,受益人群將持續增加,雪鵝產業成了土山村鄉村振興的“白羽引擎”。
發展牛產業,“犇”出致富路
在龍城鎮五明村標準化養牛場,數十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正悠閑地吃著草料。近年來,五明村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通過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規模化、科學化養殖,養牛產業已成為五明村的支柱產業之一。
2024年,五明村投資148萬元修繕了原有牛舍,并購進了100頭肉牛和2頭種公牛。五明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志魁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現在村里的肉牛養殖規模越來越大,預計今年通過銷售牛犢就能回籠資金40余萬元,未來的收入還會不斷增長,‘牛經濟’真的牛起來了。”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近年來,龍城鎮圍繞產業振興持續發力——富興村的苗木花卉、官地村的桑黃產業、龍新村的民俗產品加工和蝎子養殖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群眾生活日益富足。
龍城鎮黨委書記崔正林表示,多年來,龍城鎮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民族團結等工作,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下一步,龍城鎮將依托G331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重點培育農旅融合新業態,推動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升級,激活邊境特色貿易,讓更多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行走在龍城鎮,稻田里的希望、鵝舍中的生機、牛棚里的活力,共同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在這片黑土地上,產業興旺的故事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