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農時忙春耕 水稻育秧繪“豐景”
4月10日,氣溫偏高、空氣濕潤,正是水稻育秧的好時節。連日來,延邊州種植水稻的農戶,都在忙于播種育苗,每天精心侍弄,耐心等待嫩綠的稻苗破土而出。
室外最低氣溫穩定在5℃左右,水稻就可以育秧了。在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海蘭江畔的沃野良田上,農戶們已開始忙碌起來。村民林忠奎里里外外地張羅著,滿院子的農用機械,彰顯著他的另一個身份——和龍市東城鎮林源農作物種植專業農場負責人。去年,記者到光東村采訪時,見到了他使用的高科技水稻育苗機械,省時省力還省錢,在全州處于領先水平。今年,他們的生產方式又有了新變化。首先是經營的水稻面積又增加了,去年要為57公頃水稻育苗,今年則增加到67公頃,育苗大棚也增加到了8個。其次是機械又更新換代了,比去年用的更智能了一些,去年還需要兩個人干的活兒,今年一個人就能輕輕松松地把種子種好。按下遙控器,床土輸送機、覆土機、播種機就會一路喊著“前進”“后退”,在兩條軌道上穩穩地“小跑”起來,一眨眼的工夫,營養土鋪好了,種子也撒好了,再覆上一層土,蓋上一層無紡布,按時澆水、做好保溫,種子就在溫床里靜靜地開始孕育。智能化避免了播種時缺苗、縮短了工時。來來回回間,70米長的一個單元塊,20分鐘就能完成,4天時間,就可以完成3000公斤種子的育苗工作。此后,只要每天按時澆水,做好保溫,5月中旬就可以插秧了。
在琿春市馬川子鄉馬新村,種糧大戶吳秀金家的水稻育苗大棚里,工人們正在篩土、播種、擺盤。吳秀金正忙著手里的活計:“今年計劃種植水稻約22公頃,現已完成4棟大棚的育苗工作。育苗期結束后,將根據天氣情況開展插秧作業。”為確保水稻育苗工作順利進行,連日來,馬川子鄉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戶家中,現場開展水稻育苗技術指導工作,為糧食安全生產保駕護航。農藝師楊哲軍介紹,育苗是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今年,馬川子鄉水稻種植采取“三早雙搶一推”模式,即早扣棚、早育苗、早整地,搶農時、搶積溫,推廣水稻機械化種植,以達到水稻穩產高產的目標。目前正是育苗高峰期,4月20日之前將全部完成。
記者從州農業農村局種植業和農業機械化管理處了解到,今年全州水稻預計種植面積為48.19萬畝。經過約30天的育苗期、約150天的生長期,這些種子培育出的延邊大米,將帶著濃濃的米香,走上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程丹丹 肇家星/文 孫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