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5年新年獻詞:向下扎根 向上生長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追求夢想的征途上,總有記憶之錘鍛造的重要節點,繼往,開來。
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白山松水銀裝素裹之際,恰是這片黑土地上最熱烈的時節,厚積,薄發。
此刻,站在時間的路口回眸2024,新中國75歲華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疾風勁吹,你、我、身邊或遠方的每一個人,匯聚起改變的能量,靠雙手賦予年輪不凡的意義。
辭舊迎新,會有怎樣一種旋律,歷經風雨還余音繞梁?會是怎樣一幅畫卷,穿越蒼茫歲月仍歷歷在目?
也許只是一株“仙草”。當沉寂多時的“百草之王”,以“長白山三寶”的本來面目回歸大眾視野,我們發現: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才是真的“王者榮耀”重現。
也許只是一條山路。當綿延1437公里,串起長白山、鴨綠江、圖們江邊塞風情的G331,成為沿邊開放旅游的大通道、特色產業發展的“黃金線”、推介大美吉林的“樣板間”,我們發現:通的是路,興的是網,“一通”真的能達“百通”。
也許只是一片雪花。2024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更晚一些,但“小土豆”重訪、全城“寵粉”直線沖上熱搜。當雪博會、霧凇節、冬捕節“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們發現:冰天雪地真的會變成金山銀山……
一個個動人場景,典藏著珍珠般過往的日子,被歷史串點成線,做成回憶的項鏈。而你我,如一粒粒種子,和大地母親一起律動,知所從來、明其將往。
這一年,我們向下扎根。
從歷史深處走來,我們更加知曉白山松水積淀著歲月的洗禮、時間的重量。
華夏、濊貊、肅慎和東胡族系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多元文化交流交匯,多民族融合共生,見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融鑄歷程。傳統的漁獵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與近現代的紅色文化、工業文化、影視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吉林獨有的文化體系。增強歷史自覺,才能堅定文化自信。以人為本,方能以文化人。
追長河而溯,故事鏈里有吳大澂捍衛疆土的不滅功績,有楊靖宇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有抗美援朝后援地、志愿軍出征地的點點滴滴……我們在琿春長嶺子重立銅柱,致敬的是“一寸土地盡寸心”的赤誠,重鑄的是“此柱可立不可移”的國威。
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坐標愈發清晰聳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文保熱”升溫,文化的力量,熔鑄在歷史和實踐中,有形又無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一年,我們向上生長。
向美好生活奔赴,我們強烈感受到白山松水間涌動著新一輪改革大潮,它壯慨如歌,不會等待慢下腳步的人。
每一次改革都是艱苦抉擇,都是向死而生,都渴望苦盡甘來。小切口、大縱深是改革的方法論,也是實踐論。只要腳踏實地,“大寫意”就會一步步變成吉林實踐的“工筆畫”。
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洪流,除了激流勇進,別無他途。對每一個吉林人來說,沒有旁觀者,也不做局外人,即便是刀刃向內的改革。即便人在他鄉,也會用期待的目光為這片故土祝福。
因為我們知道,今天的忙碌是為了與更加燦爛的明天相遇,即便是一粒埋入石縫的種子,陽光也終會照見它挺拔后的樣子。厥功至偉也好,微不足道也罷,每一粒種子都將在磨礪中變得堅韌和強大,都會讓大地越來越有力量。
未來已來。新年的鐘聲如期而至。
這一刻,歲月,是對歷史詩意的表達,日子,是咱老百姓喜歡的充滿煙火氣的字眼。無論你喜歡叫它什么,它的價值從來都不在于如何描述,而在于如何度過。
而你我,只需要牢記:向下扎根,才能汲取更多的養分,經得起風雨的考驗;向上生長,才能沐浴更多的陽光,開枝散葉,入云參天。
40余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李玉院士團隊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向下扎根的饋贈。
以身許國,叩開地球之門的黃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向上生長的褒獎。
《先生向北》一書中燦若星辰的先生們用聰明才智一改吉林風貌,令東北文脈遽然隆起,“北上精神”經久流傳。這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真實寫照。
只要懷揣希望的種子,就從不卑微,只要扎根、生長,就能擁抱熱烈滾燙的生活。
我們一起擁抱生活吧,田野中揮汗如雨種莊稼的你,馬路上風馳電掣送外賣的你,景區里扮上戲服翻跟頭的你,當然,還有為夢想起舞燃燒的你,以肩膀扛起家庭的你,用微笑對待病魔的你,我們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我們深知,你我的樣子,就是時代的樣子;扎根與成長的努力,就是應有的樣子;我們眼中的光與熱愛,就是明天美好吉林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