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嵌融合”讓“石榴籽”抱得更緊更密——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報道之互嵌交融篇
長白山下,奏響同心筑夢的恢弘樂章;圖們江畔,開遍民族團結的絢爛之花。
延邊大地上,各民族于奮斗中共存,于發展中凝聚,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園,共同譜寫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壯麗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開創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思想引領。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重要論斷,旨在讓各族群眾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互融共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
從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部署“出臺有利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到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再到2023年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要求“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習近平總書記以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時代意義,為我州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
我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深化互嵌共融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讓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打造交融社區,在空間上“嵌入”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時深刻指出,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是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要通過扎實的社區建設、有效的社區服務、豐富的社區活動,營造各族人民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
從基層社區抓起,傳遞出鮮明的工作導向和方法論。2024年初,我州召開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動員部署會,按下了建設工作的“啟動鍵”——實施互嵌交融工程,總結提煉、復制推廣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經驗,以“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為主要內容,在全州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部門各單位精心組織、認真謀劃,推動互嵌式社區建設工作迅速鋪開。
“歡迎到紅石榴之家來參觀,快請進!”自開展互嵌式社區建設工作以來,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講解員于潼已多次向前來學習的創建單位介紹情況。各單位到丹英社區參觀學習取“真經”,通過實地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路、“紅石榴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長廊、黨群服務中心、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工作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陣地,借鑒參考丹英社區在基層民族事務治理和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個特色一個品牌,一個社區一個家。如今,全州189個城市社區全部建設成為“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各社區設立民族工作服務站,建立鄰里互助幫扶對子,認領居民微心愿,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文藝活動,各族居民在情感互動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營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共建美好家園,共創幸福生活。為進一步優化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針對首府延吉市東西發展差距大、南北發展不平衡等狀況,州委成立了首府城市規劃委員會,對延吉市城市規劃進行提級管理,在延吉市東部和南部分別新建第二醫院、第六中學、養老服務中心等社會服務保障項目,不斷改善民生福祉,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個個“溫馨小家園”串聯成“幸福大家庭”,催開了火紅的“石榴花”。我州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讓居民群眾在“互嵌式”社會環境中幸福生活,讓更多民族團結故事由“融”而生。
豐富文旅內涵,在交流中“嵌”入
山水相逢,情誼自涌。旅游是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進感情的重要渠道。
深秋時節,漫步我州旅游促“三交”基地——延吉中國朝鮮族民俗園,隨處可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文化景觀小品、展板、標語,這些精致的景觀與傳統民俗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道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我州充分利用延邊文旅火爆出圈的機遇,依托延邊紅色、生態、冰雪、民俗等資源優勢,精心打造30個旅游促“三交”基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景區建設、展陳展示、講解體驗、宣傳推廣之中,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有形有感有效地講好中華民族一家親故事。
參觀博物館、傾聽紅色故事、體驗中華傳統文化……今年暑期,來自天南地北的孩子們到我州各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觀摩學習,了解延邊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燦爛歷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于心靈、深植于血脈。為加強研學交流,我州依托州內各類博物館、展陳展館、少年宮等文化場館,統籌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主題廣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各類公共設施和景區景點等資源,建設了3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并精心設計開發“尋訪紅色足跡”“體驗國學藝術”等5大類20余堂精品研學課程,讓各族青少年在“行走的課堂”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前,30個研學中心已全部掛牌,累計接待研學人員13萬余人次。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走進延吉市北山小學校,《愛我中華》的歌聲歡快回響;教室、樓道、活動室里的民族團結文化墻,展示出了團結友愛的校園氛圍。在這里,各族孩子學習生活在一起,不分彼此。我州堅持從青少年抓起,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通過建設112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先行校、舉辦“老少同上一堂課,同心共筑中國夢”大思政課活動等,進一步增強孩子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民族團結教育入腦入心。
跨越千里,山河情深。今年8月,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亮相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進一步增進了我州與其他民族地區的交往交流。一直以來,我州十分注重與其他民族地區的結對共建工作,2024年,先后組織表演團參加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承辦“援疆情”專題文藝演出,并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簽訂《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跨區域協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整合兩地優勢力量,實現了延邊與阿勒泰地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聯動,促進了兩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行而不輟。我州通過多領域創建、多渠道交往交流、多維度傳播推廣,進一步鑄牢民族團結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持續深挖地域文化特色,用不同形式講好延邊多彩民族融合發展故事。
完善創建體系,在互動中“嵌”入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實踐載體,是全面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州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奮力打造延邊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推進我州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創建測評體系》為依據,引導各部門單位準確把握新標準新要求,定期開展互觀互檢活動,以創建提升能力、引領發展,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過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
——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廣泛開展“凝中國心·鑄中華魂”“民族團結·安邊固邊興邊”等主題實踐活動,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講好延邊故事,展現各民族團結發展的繁榮景象。
——大力選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先進典型,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新時代好少年”“延邊好人·最美民族團結之星”等評選活動,深入宣傳金春燮、王淑清等先進事跡,發揮好榜樣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目前,我州8個縣(市)全部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我州3個先進集體和3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
水乳交融,情深意篤。一系列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互嵌融合”舉措,讓延邊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抱得更緊更密,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情誼越來越深厚,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借鑒,彼此之間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為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創造了良好社會環境。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