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墻看吉林丨一面大師墻續寫傳承新篇章
新華社長春10月30日電(記者郎秋紅、孟含琪)秋風拂過,陽光細灑。光影婆娑間掩映著長春市東中華路上的一面大師墻。
呂振羽、匡亞明、唐敖慶、吳式樞、王湘浩、于省吾……70多年前,這些大師曾云集于此。
一面面浮雕上,大師們或微笑,或沉思,在與大師對望中,時空仿佛逆轉,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撲面而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大批科學家、教育家、文藝家遠離故土,踏著冰雪,一路向北,支援長春科教文化建設。他們中有蜚聲中外的學術泰斗,也有剛學成歸來的青年才俊……

先生北上,為這個城市豐富了科學人文,涵養這塊土地群英薈萃、人才輩出,使其成為全國知名的汽車城、電影城、科教文化城……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2019年,管轄東中華路的牡丹園社區工作人員為了讓更多人記住那段奮斗的歲月,他們深入走訪,查閱檔案,遍尋能人巧匠,制作了17幅名人浮雕。
幾年來,這條鑲嵌浮雕的城市小路名聲漸響,常有人慕名而來,閱讀歷史。
有的人每隔一段時間就來看看——
站在浮雕前,佟多人再次回憶起如歌的歲月和自幼仰慕的大師。1953年,父親佟冬調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4歲的她跟隨家人搬至東中華路生活。

在這條路上,她結識了很多人。那位特別愛護妻子的伯伯,是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帶頭創辦了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那位見到孩子們總是笑著點頭的馮先生,是“京派文學”的鼻祖、20世紀中國最有成就的文學家之一廢名(馮文炳);那位多才多藝、會打籃球、會拉風琴的年輕教授是日后中國“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生活很艱苦,但他們總是帶著微笑。很多來自南方的先生還跟著東北人學習挖菜窖、漬酸菜。
“叔伯們嚴謹治學的風范和高風亮節的品德一直指引著我成長前行。”畢業后,佟多人選擇留在吉林大學教書育人,傳承大師們的精神。
有的人漂洋過海來此緬懷——
去年夏天,一位凝望浮雕的老人引起牡丹園社區黨委書記王兵的注意。起初,她以為這是一位路人。待她上前準備介紹情況時才發現,這位儒雅的老人特地從國外回來參加校友會,專程前來瞻仰恩師吳式樞的浮雕。
那天,老人很激動,回憶了很多往事。在他看來,吳老師將教書育人看成最偉大的事業,在學業上要求嚴格,在生活上對學生格外關心。吳老師是他最尊重的人。
“這些浮雕就是鮮活的名片,值得更多人銘記。”
老人的話,讓王兵記憶猶新。
70年歲月流轉,先生們之于長春,是彼時的開蒙之光,更是如今的人文之韻。
厚植紅色文化底蘊,弘揚“北上精神”,近年來,長春市設立紀念館、名人墻,創排影視劇,凝聚東北全面振興精神力量。過去三年來,畢業后留吉就業大學生研究生超過30萬人,長春市連續7年實現人才凈流入。
“先生向北,一路向北,繁花落葉伴歲月輪回”……去年,吉林大學以本校10余位“北上”大師的感人故事為藍本,創排話劇《先生向北》,迄今已演出35場,在廣大學子中引發強烈共鳴。

“話劇落幕時,所有觀眾自發起立、鞠躬,向前輩們致意……”回憶觀看話劇的場景,吉林大學2022級博士生景敏激動不已。
深受話劇啟發的她,多方查閱資料,一頭扎進大師們的故事里。越是深入了解,她越是堅信,未來她將是“北上”之路的又一個同行者。“我將把大先生們‘北上’的精神融入宣講內容中,讓更多的人跟隨先生的腳步,扎根東北,至誠報國!”
云霧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大師們的“北上”之路從歷史深處走來,正在向未來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