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之花在社區繁榮綻放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州作為全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多年來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年初,我州再度提出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加快打造延邊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同時具體提出,要加快建設“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總結推廣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社區植根基層、融入群眾的優勢,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丹英社區是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示范試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社區里居住著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2%。多年來,社區黨委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能夠在社區找到歸屬感,不斷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讓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近日,記者走進丹英社區,尋訪發生在社區各族居民乃至軍民之間的感人故事和溫暖片段。
各族居民守望相助一家親
在丹英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引領和促進下,社區各族居民緊密團結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房建小區樓前的小廣場,每天下午3時30分,兩位老姐妹準時結伴走進這里,邊健身邊聊天,一年四季雨雪無阻。她們就是86歲的漢族老人高淑春和80多歲的朝鮮族老人張松今,兩人在參加社區活動時相識并逐漸熟絡。張松今是空巢老人,在高淑春的陪伴下,張松今不僅每天的生活有了盼頭,性格也變得開朗,漢語溝通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進步。
如果說高淑春對張松今是精神上的陪伴,那么她給予另一位老人金勝淑的則是生活中的幫助。金勝淑比高淑春年長,且行動不便。高淑春都像對待親姐姐般每天到金勝淑家中陪伴并照顧她,直到金勝淑被子女接到國外。同樣情境結下深厚情誼的還有李光燮與王慶合。朝鮮族空巢老人李光燮年過八旬,漢族居民王慶合50多歲。兩人平日里就十分要好,李光燮患病住院時,王慶合每天去看望,雖然自身生活拮據,但李光燮想吃啥,王慶合就給買啥,傾心盡力地照顧這位忘年好友。
軍民結對幫扶情意濃
丹英社區黨委聯合轄區內駐軍部隊,為社區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在軍營中尋找代理親人,讓空巢老人有了“兵子女”生活不再困苦,讓留守兒童有了“新父母”告別孤單,使各族軍民在結對幫扶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情誼。
留守兒童小博自從有了“兵爸爸”孫維博,生活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兩人成為“父子”后的第一個六一兒童節,“兵爸爸”就幫助兒子實現了期盼已久的心愿——送了他一把玩具槍。兒子則更加努力地學習,成績從班級中下游躍升進前十名,實現了對“兵爸爸”的承諾。后來小博考上大學,并找到理想工作,成為“兵爸爸”的自豪。金勝淑不僅有老妹妹高淑春陪伴照顧,她還有一個“兵兒子”劉占峰。金勝淑有心臟疾病,劉占峰為方便夜間守候住進老媽媽的家里,即便出差也每天打電話問候,確保她的安全。金勝淑則心疼兒子工作辛苦,每天親眼看著他喝上一杯自己釀的酒,再為兒子燒好熱乎乎的泡腳水,才會安心入睡。這份跨越血緣的母子情,感動了身邊每一位熟知他們的人。
社區各族群眾對部隊官兵同樣傾力相助。留守兒童的姥姥樸貞愛,得知外孫的“兵媽媽”懷孕生子,親手做朝鮮族江米雞為她補充營養。軍官的妻子來隊探親時生病了,社區里3位分別是漢族、朝鮮族、滿族的老媽媽一起去照顧她,并輪流為她做各自民族的營養膳食。這位軍官的妻子給老家的父母打電話說,這里有三位媽媽照顧她,身體恢復得很好,請家里人放心。
民族團結入心田聚民心
如今,行走在丹英社區的樓宇巷路之間,處處可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場景,民族團結理念浸潤著居民們的心田,隨之提升的還有社區的凝聚力和居民的歸屬感。
曹媽媽是朝鮮族,在社區民族團結氛圍的感染下,3個女兒都嫁給了漢族小伙,文化、思想、情感在婚姻生活中相互交融,小家庭、大家庭都相處得十分融洽。如今,社區的朝鮮族老人都贊同兒女與漢族人結婚,他們說漢族小伙能干、姑娘善良,找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給兒女介紹漢族對象的朝鮮族老人也越來越多。
看到家鄉發展蒸蒸日上,感受到社區氛圍和諧融洽,不少外出務工的朝鮮族居民紛紛選擇回鄉創業或就業。丹英社區的留守兒童從100多名減少到9名,空巢老人從180多戶減少到20戶以內。有的居民因工作調動離開延吉,卻依然不舍得退出社區微信群、不舍得賣掉房子、不舍得遷移戶口,他們說以后還想回來。
“王書記啊,我改民族了,您知道嗎?”居民徐曉航故作神秘地說道。“你改什么民族了啊?”王淑清驚奇地問。徐曉航自豪地說:“我改的是中華民族。”兩人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對,我們都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一家親!”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周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