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民族團結花開正艷芳華璀璨
9月18日,記者跟隨州委宣傳部組織的“民族團結齊奮進,同心共筑中國夢”集中調研采訪組來到汪清縣,走進汪清縣第四幼兒園,參觀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和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多民族學生和睦相處的融洽氛圍、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極富民族特色的朝鮮族農樂舞,都展現了汪清縣的民族團結之花芳華璀璨。
★汪清四幼:將民族團結種子植入邊疆兒童心田
“56個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汪清四幼,一堂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民間游戲、民間藝術、節日節氣、童語同音為特色的主題課程正在進行,隨著老師的引導,在小朋友們的心中種下了“各民族團結一心”的種子。
該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中,在園內設置了非遺展示區等幼兒自主游戲、互動交流的活動場所,將朝鮮族象帽舞、花圖、擲柶、滿族的剪紙以及拓印、風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游戲區中,以混班教學、混齡游戲的方式,拉近孩子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親傳統、明禮儀,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該園構建了民間游戲課程、民間藝術課程、節日節氣課程、童語同音課程,形成了二十四節氣課程資源庫,錄制了12節微課,開發了16項課程資源包,自制圖書20余本,積累5項理論成果,撰寫經驗材料42篇,發表論文23篇,16篇獲得省級成果獎。
★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陣地
“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以‘烽火’為主題,廣泛收集整理了黨史資料20余萬字、圖片600余張,以展示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弘揚先烈革命精神為主線,全面生動地記述了黨在東北地區帶領人民進行抗日革命的光輝業績。”在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講解員洪亮的聲音響徹大廳,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浮現于眾人眼前。
2021年6月,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烽火”主題展布展完畢并正式對外開放。今年,該中心不斷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體系,突出鑄魂賦能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創新研發了《聚民族團結之力 譜新時代奮進樂章》等專題課程6節、《攜手同心 奮勇前進》等培訓課程5節,同時,整合全州范圍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資源,構建融合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等10余條主題精品路線,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在各族干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該中心組建了由10人組成的“石榴紅”基層宣講隊伍,目前已在鄉鎮、街道、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活動8期。同時,將教育中心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作為線上宣講平臺,目前已發布、轉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信息28期,全面有形有感有效地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該中心成立至今,共接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村)黨員教育培訓示范班、全州“千名村書記”能力素質提升集中培訓班、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等省內外各級各類紅色教育培訓班1100余期、受教育人數11.5萬余人次。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瑰寶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是融音樂、舞蹈、戲劇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藝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民族文化瑰寶。
2006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入選文化和旅游部5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2024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被命名為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
汪清縣現有農樂舞(象帽舞)表演團隊2支,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傳承人1名、州級傳承人2名。建館以來,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演出200余場,接待學習參觀游客3.2萬余人次。
汪清縣每年組織開展傳承人“大講堂”活動、農樂舞(象帽舞)骨干培訓班、“非遺進校園”、傳承人“大講堂”公益培訓班,普及該項目的起源、傳承、保護、發展知識,以傳幫帶的形式傳授技巧,培養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涵蓋機關、學校、社區、企業、農村等5大領域,專職、兼職隊伍人數超千人。
行走在汪清大地上,處處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汪清縣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重心向主線傾斜、力量向主線集中、資源向主線保障,促進各項工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取得實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邁上新臺階。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王宇/文 徐大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