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齊奮進 同心共筑中國夢|敦化:心手相牽一家親 守望相助譜新篇

敦化,取《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意。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渤海文化、遼金文化、滿清文化等匯聚于此。
這里連接吉黑兩省五區九縣市,位于長吉圖先導區和哈長城市群中心節點,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共居的家園樂土。
新時代、新征程,團結奮進的敦化市各族兒女,正心手相牽、共同書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美麗新篇章。
“鑄牢”思想行動規范有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
“我是漢族,你看穿這身朝鮮族傳統服裝是不是特別漂亮?”9月13日,在敦化市勝利街道文苑社區辦公室,居民周勝榮
穿著社區免費提供的朝鮮族服裝拍照片,開心的笑容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社區不僅準備了朝鮮族傳統服裝,還有滿族傳統服裝等,各個民族居民還互相指導穿著和妝造,其樂融融。”該社區黨委書記邵桂榮介紹,為了讓在社區生活的漢、滿、回、蒙等各族群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他們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做到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落在平常。在他們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是全體居民共同推進的事業。
見微波而知巨涌。立足文苑社區環顧敦化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正在這個吉林省區域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全面鋪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延邊州委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的決定》,大力實施“五大工程”,切實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敦化市堅定不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主線。

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引領。堅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和最新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理論學習“第一政治議題”,以市委常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主要方式,高位部署,準確掌握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
以語言相通促進各民族心靈相通、命運相通。通過夯實黨組織建設,優化學校領導班子結構,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工作,現已完成4所試點學校的專職副書記配備。深入實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有序推進國家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全覆蓋,確保各族學生都能夠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持續增進各族群眾民生福祉。2024年計劃改造農村廁所575座,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發揮職能作用,保障集中供養人員基本生活,加大投入完善供養機構服務功能,確保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鑄牢”文化載體有形有感有效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在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精神。

走進敦化市歷史博物館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還未進館就已感受到來自千年歷史積淀的厚重。館內精心設置了“華夏根脈·東疆相承”“戰火淬煉·血肉相連”“時代感召·團結相依”三個展區,通過詳實的實物展示、逼真的場景模擬以及清晰的圖文解說等多種形式,全面記錄和展示了從夏商周時期至民國時期敦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深刻詮釋了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中華民族凝聚不散的歷史密碼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邃思想與豐富實踐。
在敦化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浸潤載體,不只有這座集記錄、展示敦化地區自然環境、社會人文歷史變遷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博物館。該市以打造精品為目標,高質高效推進體驗區、研學中心、互嵌式社區、旅游促“三交”基地建設等,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區和研學中心。日遺化武展覽館研學中心通過了州委第一批審核,于4月14日掛牌。目前已組織機關干部、學生群體共100余人,在該中心舉行了首批“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研學活動。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在社區新設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標牌等255處。組織128個黨建聯盟成員單位參與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多角度宣傳,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央級媒體發布信息40余篇,全力打造可感知、可借鑒的高標準實踐樣本。升級打造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紅石榴”照相館、兒童職業微體驗館等特色功能室。組織各社區在春節等重要節日,開展以“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主題的活動157次,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在轄區廣場每月組織開展暖心志愿服務活動,切實增強各族人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實施校園文化品位提升行動,在校園內張貼、懸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標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突出呈現各族人民共享共有的中華民族形象和中華文化符號,讓“一條主線”“兩個共同”“三個意識”“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建設旅游促“三交”基地。規范講解內容,成立敦化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說詞專班,目前已完成六鼎山文化旅游區、歷史博物館、寒蔥嶺楓葉紅色旅游觀光區及中成村四個點位講解詞的提煉升華,正在進行解說培訓,將盡快組織對外講解。積極創作一批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旅游演藝作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大德敦化歡迎您”為主線,通過送戲下鄉、送戲進景區以及線上直播演出等方式宣傳推介敦化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豐富敦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
“鑄牢”宣傳教育有點有線有面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民族團結宣傳教育。
敦化市第一中學始建于1927年,在該校教學樓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走廊文化,用各種圖文引導各民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該校校史館內,“中華民族一家親,凝心共筑中國夢”主題展廳用圖文并茂的56個民族簡介展板,展示了各民族優秀文化、歷史成就和發展成果,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同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平臺。

在該校照片墻上的運動會剪影中,定格著學生們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和樂融融的場面……
“我校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據敦化市第一中學校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于克強介紹,他們利用學校紅色教育展室、校史館、文化園、走廊文化等把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教育教學中深挖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堂、融入活動、融入環境。
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在敦化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已經“走出”校園,正走向千家萬戶、城鄉各個角落。

按照擴大覆蓋、豐富內容、生動呈現的原則,對城市出入口、交通樞紐、車站商圈、游園廣場及人流密集場所開展實地踏查,形成初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點位安排和設計構想,多部門研究論證后,選出擬打造包括主題廣場、景觀小品、立體字、廣告牌、道旗等多種形式在內重點點位23處。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學習50余場,宣講活動60場,教育講座26場,文明風尚行動35場,組織主題參觀踐學等活動百余場。
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敦化新聞網、敦化發布、敦化視界APP開設相關專題專欄,深入報道敦化市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的創新實踐,并積極向上推送新聞稿件,今年以來播發各類報道300余篇,在中省州直主流媒體刊發相關稿件47篇。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玉敏/文 沈燕/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