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詩意悠長 新質旋律強勁——“和美與共 來電宜昌”百家黨媒看三峽主題采訪活動側記
宜昌,一座既有深厚歷史積淀,又頗具現代風范的城市。
這里,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古稱“夷陵”,其歷史悠久,巴楚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里。
這里,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是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走過歷史,長江滾滾依舊向東;歷盡千帆,“宜于昌盛”已成實景。
8月13日至15日,參加“和美與共 來電宜昌”百家黨媒看三峽主題采訪活動的全國各地的300多名媒體人,走進宜昌,縱情山水,沉浸式體驗這座城市如詩如畫的峽江山水人文魅力,觸摸這里江畔山間經濟發展的新脈律動。
一半山水一半城 旅游產品水“潤”多“彩”
8月13日,夜幕低垂之時,與會的各地媒體代表們登上“長江三峽10”游輪,順江而下穿過宜萬鐵路大橋后,折返逆江而上。
甲板上,民俗歌舞表演引人入勝。北岸燈火輝煌,南山光影綽約。天然塔、萬達廣場、磨基山、鎮江閣等漸次出鏡,詩意古韻和時尚建筑浸入一江柔波。過葛洲壩船閘時,嘉賓們紛紛掏出手機打卡拍照,體驗“水漲船高”的新奇感。
作為“長江夜游”旅游產品的運營方,湖北三峽文旅集團營銷中心主任張茜介紹,“長江夜游”將城市景觀、水電文化、三峽特色和夜間休閑深度融合,首創“乘游輪+觀夜景+過船閘+燈光秀”模式,已成為宜昌“夜經濟”的核心IP。
石家莊日報社編務辦主任楊三追與張茜聊得火熱,接連追問宜昌文旅產業的發展路徑。
“宜昌真是做足了山水文章,城區濱江白天壯闊,晚上浪漫,極具吸引力。”第一次來到宜昌的楊三追說,第一天到這里,就感受到了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魅力。
時隔8年再次來到宜昌的惠州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劉智慧直呼“變化太大”。
“第一次來宜昌的時候,江邊還沒有現在這么漂亮。”劉智慧說,宜昌的城市環境讓人眼前一亮,希望雙方媒體加強交流溝通,互相推介更多彼此的城市名片。
車行中國最美水上公路——興山古昭公路,兩岸青山如黛,蜿蜒向遠的青橋橫臥綠波,美不勝收。
“這條路的修建真是一舉兩得,不僅改善了山區百姓的交通條件,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是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樣板。”看著窗外的美景,銅仁市融媒體中心品牌孵化部主任王懿豎起大拇指。
在朝天吼漂流基地,嘉賓們親身體驗“洞漂”魅力,共享湍急水流帶來的速度與激情。
正式投運以來,朝天吼累計接待漂流游客超500萬人,已成為集水上娛樂、越野賽車、游樂觀光、研學拓展、夜漂夜游、戶外運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好玩又刺激,還能欣賞山水美景,很不錯!”意猶未盡的北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石海濤與景區相關負責人深入交流,表示回去之后,將積極宣傳推介宜昌優質文旅資源,讓更多人知曉宜昌的旅游產品。
“美人若如斯,何不早入懷。宜昌,一座來遲了的城市!”龍巖市融媒體中心首席工作室記者陳良錦感慨,“在宜昌,感受到了‘來電’的感覺,體會到了‘爽就朝天吼’的豪氣,領略了‘皓月’‘落雁’的魅力,真的不虛此行!”濟源新聞傳媒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趙開顏表示,參加此次活動不僅領略了來自宜昌的壯美秀麗和昭君故里的柔美山水,更為大家進一步深化媒體融合改革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機會,受益匪淺,收獲頗豐。
一路發展一路護 產業轉型追“新”逐“綠”
盛夏的長江大保護公園,草木蔥蘢,綠意盎然。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題的規矩廣場引人注目,幽靜梅園、松下聽濤、古松臥石等步移景異。
長江大保護公園是在廢棄煤場的基礎上建設的濱江生態公園,生動展現了宜昌壯士斷腕破解“化工圍江”,保護一江清水永續東流的生動實踐。
“身處興發集團化工園區,看不見濃煙滾滾,聞不到刺鼻氣味,長江水清澈東流,可見宜昌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成效。”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金建樹說,宜昌城區也很干凈,有很多小景觀,的確是個宜居宜業的美麗城市。
在湖北三峽實驗室,嘉賓們認真聆聽宜昌現代化工產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等情況介紹,觀摩電子級氫氟酸、金屬蝕刻液等產品。
江蘇泰州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建蘭表示,宜昌的經濟發展并沒有一味求快,而是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宜昌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值得學習,產業含‘新’量和含‘綠’量十足。”與宜昌同處長江邊,重慶市渝北區融媒體中心編委蘭卓深有感觸。
“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在三峽大壩,嘉賓們先后參觀了三峽工程博物館、截流紀念園,感受大國重器的雄偉壯闊,回顧民族百年夢想成真的光輝歷程。
了解到宜昌正在依托豐富的清潔能源發展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產業,嘉賓們驚嘆不已,紛紛點贊宜昌的產業發展正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一隅古地一城韻 文化傳承推“陳”出“新”
古夫河畔,古樸典雅的興山高鐵站靜靜矗立,不時有列車飛馳而過。
開通兩年來,興山站上下客人近130萬人,其中發送客人70多萬人,到達客人近60萬人。環邑皆山的興山正敞開懷抱,以兩千多年的文化古韻悠長,熱迎八方來客。
興山是中華民族團結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鄉。在昭君村,與會媒體人拾級而上,參觀王家老宅、古音堂、昭君紀念館,在漢韻劇院觀看昭君文化展演,感受昭君文化的無窮魅力。
據宜昌市昭君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易行國介紹,這里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和“昭君出塞”路的起點城市,近年來通過成立昭君文化促進會,舉辦昭君文化旅游節、昭君文化研討會等活動,編撰《昭君文庫》,打造“屈原昭君故里”非遺之旅路線等方式,持續不斷深入挖掘、宣傳、弘揚昭君文化,昭君精神深入人心。
“興山是王昭君的故鄉,內蒙古巴彥淖爾是昭君出塞的途經地和居住地,這回可是‘婆家人’見到了‘娘家人’。”巴彥淖爾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韋嘉打趣說,在宜昌,昭君文化抬頭可見、駐足可觀、時時可感,無聲無息地滋養著人民。
8月15日,“昭君出塞”路沿線媒體聯盟在興山成立,13家“昭君出塞”路沿線的城市媒體將實施媒體聯動宣傳戰略、品牌戰略,建立內容、技術、信息等資源共享協作機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定期舉辦媒體交流、企業論壇、文旅推介、產品展銷、招商引資會、考察交流等活動,加強昭君文化宣傳及產業合作,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助力“昭君出塞”路沿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昭君出塞”路重要節點城市媒體代表,咸陽日報社總編輯曹鋒表示,將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地理優勢,通過媒體聯盟大平臺,與沿線兄弟城市黨媒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互動,更好傳承和弘揚昭君和親的文化精神,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副總編輯前達門說,期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昭君出塞”路沿線媒體聯盟成為響當當的媒體品牌,為各地搭建更高更廣的文化交流傳播平臺,共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傳播。
在宜昌,觸摸歷史文化脈絡不能錯過宜昌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其主體建筑由中國傳統龍形紋飾抽象生成,銅質的“歷史之窗”鑲刻其中,以最具宜昌代表性的“太陽人石刻”為原型的太陽屋頂鐫刻其上,建筑四角的大基座寓意四方星辰。現代的建筑模式,卻處處呈現著莊重古樸的韻味。這是一座集歷史、自然、民俗、古建為一體的綜合類博物館,是市民和游客了解宜昌的重要窗口。與會媒體人懷著對古文化的敬重,走進宜昌博物館,一邊聆聽講解,一邊觀摩陳列文物和文獻資料,與歷史隔空對話,領略遠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載峽州、近代宜昌、風情三峽的獨特魅力。
“宜昌的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是一座既富傳統文化韻味又非常現代化的城市。”參觀完博物館,崇左市融媒體中心新聞部副主任黃一剛意猶未盡。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玉敏 三峽日報記者 付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