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們市探索推進“家園共治”治理模式 建立社區基層“小家園” 激發城市治理“大能量”
近年來,圖們市深化網格治理實踐,探索推進“家園共治”治理模式,整合基層服務力量,有效破解居民訴求難、遇事解決難、辦事服務難等問題,著力構建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新格局,不斷激發黨建引領城市治理的“大能量”。
建立“家園”運行機制,構建高效運行的組織架構。實行扁平化管理,13名市級領導下沉社區擔任“第一書記”,60余名省州市各部門“一把手”擔任社區“聯絡員”,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機制優勢,深化運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雙報到”等制度,整合在職黨員干部、“三長”人員、物業公司、業委會、“兩新”組織等,在全市71個居民小區建立“家園共治委員會”,搭建各類組織直接參與小區治理的“家園共治”平臺。同時,建立“輪值會長制”“家園議事制”等,選任在職黨員干部擔任“家園支部”第一書記,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解決小區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
建立“家園”治理機制,健全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實施家園合作共事,組織“家園共治委員會”、志愿者服務隊等治理服務力量,開展黨建示范、自治規范、鄰里守望、亂象整治等“八大行動”,讓小區治理在“家門口”就有主心骨。實施家園協商議事,突出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家園共治委員會”搭建黨組織書記茶話會、業主懇談會、樓棟議事會等議事平臺,開辟“民聲在線”“社情民生”等微信群陣地。截至目前,收集居民建議、困難問題860余件,解決率達100%,努力做到“大事不出社區、小事不出網格”。實施家園互動評事,推行“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監督員”,組織居民對社區、業委會履職情況開展及時評、現場評,有關評價作為社區黨組織、業委會履職考評等級評價的重要依據,架起“民呼必應”橋梁,有效破解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建立“家園”服務機制,打造特色鮮明的服務品牌。開展黨員領辦服務,組織全市1800余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干部,任小區兼職“三長”,擔任社情民意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服務群眾志愿者,常態化開展“五助惠老”“愛心送餐”等暖心惠民活動。開展網格代辦服務,制定政務服務、代辦服務、聯系服務等為一體的服務指南,按照1名網格員配備1名代辦員的模式為“老弱病殘”、離圖在外人員等提供代辦服務。同時,通過建立志愿服務“紅色榜單”、銀行“積分一卡通”、商品折扣等方式,為表現突出的服務人員給予物質獎勵,提升為民服務熱情。開展社會參與服務,發揮黨群服務中心(站)、“暖心驛站”“工驛站”等陣地功能,累計發動環衛工人、退役軍人、快遞員、外賣小哥等下沉站點發揮作用2600余人次,累計解決居民各類問題680余件。
建立“家園”互動機制,共建和諧宜居的社區環境。結合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按照“每月一主題、月月有活動”工作思路,組織舉辦民族文藝演出、辣白菜宴、迷你馬拉松等系列文化活動190場次,參與群眾達2.2萬余人次,切實引導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強化社企聯動,舉辦“助企惠民展銷集市”“社區大集”等60余場次,提升小區居民幸福指數、活躍指數,不斷提升社區煙火味、文化味。強化典型引領,打造“老范夫妻調解室”“小趙說事點”等,排查化解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85件。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小區、樓院、家庭、個人評選活動,選樹先進典型人物、案例等6個,積極營造“嵌入式”和諧氛圍,不斷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小區、進樓棟、進單元。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鑫君